(3)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说说如火如荼解决这
些困难。
5.课外拓展。
(1)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画制作的方法。 (2)学生欣赏手翻动画视频片段。
(3)教师鼓励学生课外继续探究动画制作方法。
13、美丽的丝巾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丝巾美的特点,懂得其装饰作用,了解折染的基础知识。 2.掌握基本的折染纸法,提高学生的配色和染色能力。
3.感受染色“丝”巾之美,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丝”巾染色的多种方法。 难点:“丝”巾染色方法的多样化。 三、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身边的丝巾,查阅丝巾的图片、文字资料,准备水彩或水粉颜料、宣纸或其他吸水性强的纸
(教师)多媒体课件、染料、布料 四、教学过程
1.感受丝巾之美。
(1)请一组学生随着音乐展示自己收集到的丝巾(或系于颈,或包于头,或披于肩,或缠于腰,或作手提袋)。
(2)提问:喜欢这些丝巾吗?为什么?这些丝巾为什么这么漂亮? 2.欣赏观察,审美体验。
(1)请学生拿出自带的丝巾,介绍其特点。(如色彩、图案等。) (2)提问:你了解丝巾吗?学生交流丝巾相关的常识。 3.尝试折染法制作“丝”巾。
(1)按照书上的折法练习折染。(可单色,也可双色或多色。)
(2)讨论:还有哪些折法?学生之间相互介绍自己折染“丝”巾的心得。 纸的折法
纸的折法有:井字折、米字折、辐射折、自由折、六折法。
(3)小组讨论:除了折染法,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制作“丝”巾? (4)教师演示其他染法:滴色法、泼色法、揉纸法、扎染法等。 染纸方法
染纸方法有:蘸染、点染、晕染、井字染、米字染、辐射染、浸染。 (5)学生用新的染色方法制作“丝”巾,教师巡视指导。 4.学习拓展。
学生用自己染制的“丝”巾装扮自己或同学。 5.体验成功。
以小组为单位,伴随音乐,用自己设计的“丝”巾轮流表演。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14.做香囊,迎端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学习用纸质材料做香囊。
3.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用纸质材料制作香囊。 难点:对香囊进行有创意的装饰。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了解端午节的风俗;选购艾草和菖蒲、粽子、
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观看有关节日庆祝的报道。 (教师)图片、课件、端午节过节用品等。 教学过程:
1.说说端午节的来历。
教师: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请同学们说一说。(春节、中秋、端午、重阳、清明等) 教师:我们马上要迎来端午节,今天就来了解一下端午。
教师: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名族图腾祭说等。其中,最为人们所知晓的一段传说,是为了纪念2000多年前投江而死的我国伟大诗人屈原。(屈原的故事)
2.说说端午的习俗
端午节,民间有赛龙舟、吃粽子、吃五黄(雄黄酒、黄鱼、黄瓜、黄鳝、咸鸭蛋黄)、挂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佩香囊等习俗。
(1)吃粽子,吃五黄(什么是“五黄”)。
(2)划龙舟(观看视频)。学生可以分组来模拟一下。
(3)佩戴香囊(实物观赏)。闻一闻,欣赏其精美的刺绣工艺。 (4)插艾草(图片展示) 在民俗文化领域,人们常把赛龙舟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古时,五月初五又称为“恶月恶日”,吃五黄、挂五端,与门庭,采杂药做香囊等风俗可能出自上古,其日的在于驱邪避魔、驱毒避虫。现在,除了有迷信色彩的习俗渐已消失外,其余的习俗已流传至邻近诸国,如赛龙舟等,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2. 欣赏名家表现端午的作品。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香囊所需的材料(艾草、干花、流芳、彩笔等)。 (教师)课件、香囊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1.观察香囊,了解挂香囊的用途,激发自制的兴趣。 什么叫香囊?
多端午节人们为什么要挂香囊?
2.讨论、探索制作香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研究制作香囊的方法步骤。 问题一:做香囊需要哪些材料?
问题二:怎样使用这些材料来做香囊? 问题三:香囊有什么样的花纹?
代表吉祥的图案:莲花、如意、蝴蝶、一切美好的东西。 (2)讨论做香囊的注意事项。 做香囊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3.在音乐声中,尝试自制香囊。
4.把做好的香囊挂在胸前,互相观赏,体验自制香囊的快乐。 四、教学反思: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15. 向日葵
一、教学目标:
1.观察向日葵的造型和色彩特征,提高观察能力。 2.抓住向日葵的特征,进行造型表现和情感表达。
3.培养善于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和捕捉美、表现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观察向日葵,抓住向日葵的造型特点进行表现。
难点:抓住向日葵的造型特点,融入情感和想象进行艺术创造。 三、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用具、各种纸张等。
(教师)课件或录像、范作和图片等。 教学过程:
1.猜谜游戏,引出课题。
(1)教师出示谜语:青青园中葵,日日向阳开。黄黄大花盘,熊熊艳如火。(打一植物)
(2)请学生说一说知道的有关向日葵的知识。 (3)教师揭示课题。 2.观察特征,引导表演。
(1)教师以图片的形式“带领”学生进入向日葵园,由远及近地观察向日葵的造型。
(2)出示实物照片,分析向日葵的造型的色彩构成。 3.佳作欣赏,情感铺垫。
(1)欣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
(2)说一说画家笔下的向日葵和现实的向日葵有什么区别? (3)律动游戏:《舞动的向日葵》。
(4)欣赏美术作品—伍必端的《葵花池》,想象画家笔下的向日葵好像正做什么?
(5)欣赏小朋友的作品。 4.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选择你喜欢的工具,抓住向日葵的特征,画一幅美丽的向日葵作品。 (2)创作一幅有关向日葵的想象画。 5.评价作品,课外拓展。
(1)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提供评价的建议,引导学生从技法、构思、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
最新中小学教学word试卷-可编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