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学科备课活页
第 2单元 第 7 课 共 1 课时
课题 7.猴王出世 设计者 本单元以“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草船借箭》是根据《三国演义》的相关情节改写的,讲述了诸葛亮巧施妙计向曹操借箭的故事。《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记述了武松打虎的故事。《猴王出世》节选自《西游记》,主要写了一块仙石孕育出的石猴发现了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红楼春趣》节选自《红楼梦》,讲述了宝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本组课文意在带领学生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学习,学生理解内容有一定难度,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可以减轻其畏难情绪,让阅读变得顺畅。本单元的课文从根据名著改课程标准 写的现代文到原著节选,体现了由易到难的编排顺序并提示学生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猜测大致的意思,再接着读下去。此外《草船借箭》课后的“阅读链接”提供了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原著片段。《景阳冈》课后的“资料袋”提供了原著的相关介绍,引导学生走进古典名著感受它的魅力。“交流平台”对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做了归纳和小结。“词句段运用”一方面让学生回忆运用多种方法猜测语句意思的经验,巩固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猜人物”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本单元还安排了“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整本的古典中国古典名著,意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本单元所学的阅读方法进行延伸阅读,从中认识人物品味精彩故事,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课文选自明代的长篇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的时候,因为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课文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了石教材分析 猴出世的经过及它的生活环境,花果山上的一一块仙石由于吸收了天地精华,孕育出一只石猴,是猴在山中行走跳远,呼朋结友,俨然一只真好。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讲了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一处瀑布旁是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第三部分三四自然段。血石猴出来后将所见之景告诉群猴,并带领群猴进
入水帘洞安家中猴按照约定拜师猴为王。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四大名著中的一些重点人物已经有所了解,对诸葛亮等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甚至是十分佩服,但对于其他的人物却不一定很清楚。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抓住语言文字,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学情分析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教学中借助农远资源,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感受到四大名著的人格魅力,使课堂结构得到优化,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1.认识“芝、遂”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造化、喜不自胜、天造地设、抓耳挠腮”等词语。 教学目标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能猜出大致意思,并继续往下读。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是猴出世即成为猴王的经过。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 重点 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 难点 教法 学法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读书指导法 讨论法 启发教学法 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课前准备: 同学们请准备好你们的课本、标注笔,拿出你们的激情和坐姿,让我们 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第一步:初读课文,正读音; 第二步:再读课文,学字词; 第三步:三读课文,思问题; 第四步:熟读课文,明内容; 第五步:动手动脑,查资料; 第六步:我的疑问: ? 教学过程 一、激趣交流,导入课题。 从对大家的了解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西游记》都不陌生,有的读了里面的某个章节,有的读了里面的某一小部分,有的甚至读完了整本书。作者在这本书里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那么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你最喜欢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做简单介绍。) 3.导入课题:从同学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喜欢的人物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孙悟空最初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课文《猴王出世》,通过学习我们来了解最初的孙悟空。(板书课题:猴王出世) 二、初学课文,读懂词语,理清课文结构。 1.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如“名曰、耍子”等,可以猜一猜意思。 (1)默读课文,猜一猜词语的意思。 ①名曰:名字叫作。 ②围圆:文中指仙石的周长,即围一圈的长度。
③灵通:文中指仙石有了灵气,通了人性。 ④耍子:玩。 ⑤石窍:石头边隙。 ⑥石碣:石碑。 ⑦镌:刻。 ⑧喜不自胜:欢喜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兴。 ⑨瞑目:闭上眼睛。 ⑩造化:福气;运气。 11天造地设: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 ○12家当:家产。 ○1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名言。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14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15序齿:同在一起的人,按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 ○16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计可施的样子。 ○17力倦神疲: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2.快速浏览课文,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分别描写了哪些内容?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教师总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可以分为三部分:(第1自然段)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2、3自然段)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第4自然段)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三、欣赏影视,感受人物。 1..根据之前你看过的影视片段的内容,结合初读课文的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自己心目中石猴的形象,把自己想到的词语或短语写在课文插图旁边的空白处。教师巡视,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几位写得好的学生的词语和短语,鼓励学生评议交流。(野性、机灵、顽皮、机警、聪明、勇敢、天真、活泼……) (1)课件出示:这真是一个 的石猴啊! (2)学生试着给上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字词,把句子补充完整。 (3)预设: ①这真是一个 机灵 的石猴啊! ②这真是一个 顽皮 的石猴啊! ③这真是一个 聪明 的石猴啊! ④这真是一个 勇敢 的石猴啊! ⑤这真是一个 天真 的石猴啊! ⑥这真是一个 活泼 的石猴啊! …… (4)学生试着朗读句子,在朗读中表达自己对石猴的赞叹之情。 四、研读交流,感悟人物形象。 (一)导入话题:现在同学们都能说出对石猴的评价,如野性、机灵、顽皮、机警、聪明、勇敢、天真、活泼……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最能表现出石猴的这些特点?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能表现石猴这些特点的句子或段落,并在旁边写下所表现的石猴的特点,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教师小结。 1.神奇不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