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实习教师一日工作常规
一、晨检、晨间接待:
1.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热情的工作态度来迎接家长和幼儿;
2.利用幼儿入园时间对他们进行文明礼貌的培养,自然地和幼儿打招呼、问好;引导幼儿学会与人礼貌地打招呼;
3.记下家长反映的一些情况。如:孩子哪不舒服了,孩子的情绪变化了或者带的药品了等等;
4.晨间检查:每天幼儿入园,须在园门口接受保健大夫的晨间检查。 一摸 幼儿有无发热现象,可疑者测量体温。
二看 一般情况下,观察幼儿精神状态、面色等,传染病的早期表现,咽部、皮肤有无皮疹等)。
三问 个别幼儿饮食、睡眠、大小便情况。
四查 有无携带不安全的物品,发现问题迅速处理。 5.晨检取牌
绿牌:晨检合格者,领牌进班。 黄牌:身体不适但未带药的幼儿。 红牌:带药儿童,须填写“儿童服药单”。 6.晨检记录
晨检后,保健医需将健康观察中发现的异常情况登记下来,并关注当日幼儿情况,如有异常情况,保健医进行临床诊断决定入园或去医院诊治。
7.入园时开窗通风,保持班级室内空气流通; 8.组织幼儿搬、擦小椅子; 9.有组织地摆放桌面玩具;
10.指导幼儿有秩序地、安静地玩游戏,有重点地观察一个区域并作相应指导;
11.指导幼儿有秩序地收玩具,保持玩具的完整性。
二、早操、体育活动及户外活动:
(一)早操:
1.配班教室提前放好锻炼器材; 2.早操前调整队伍,整顿纪律安静入场;
3.做操前提醒幼儿站在自己的小点上,告诉幼儿具体的活动规则,保持安静准备听音乐做操;
4.做操时要有针对性的语言提示和正确到位的动作示范; 5.教师带操时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动作准确有力; 6.与幼儿用目光进行互动,及时调整幼儿动作不规范的现象; 7.做操结束后调整队伍,维持纪律,安全地走到班级里。 (二)体育活动及户外活动
1.体育活动前丰富活动经验,交代好活动的规则等;
2.体育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安全,注意幼儿的动作,关注每位幼儿的状态,确保孩子安全快乐的进行;
3.及时发现与解决幼儿之间活动时产生的磨擦;
4.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应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小孩,不能只看一部分幼儿; 5.主班教师有重点地观察某项游戏,配班教室和保育员配合,使其他游戏正常开展;
6.教师衣着方便,不能奇装异服,不穿高跟鞋,不戴首饰; 7.依据天气变化选户外活动;
8.活动时确保每一个孩子都在教师的视线里,保障他们的安全; 9.注意幼儿是否有流汗情况,及时为幼儿增减衣物并妥善保管; 10.每十分钟交换一次游戏;
11.体育活动后要做小结,让孩子知道今天学到了那些本领,还有哪些不足;并进行放松动作。
三、教学活动:
1.课前做好教案、教具等的准备工作;
2.活动过程中语态要抑扬顿挫,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3.不穿低腰低胸的衣物,仪表要端正; 4.活动时间合理安排,随幼儿的反应适当调整;
5.正确有效地引导幼儿参与活动中,配班教师管好幼儿纪律; 6.使用儿童化语言进行教学; 7.教学过程中教具不应离教师太远;
8.目光关注到所有幼儿;对幼儿以鼓励、表扬为主; 9.活动安排合理,上课内容新颖、有趣,符合年龄班特点; 10.引导幼儿多思考,乐于发言,鼓励有进步的幼儿; 11.组织好纪律,用表扬、鼓励的方式帮助纪律性差的幼儿; 12.做好配班工作,帮助主班教师发教材、辅助教学等。
四、区域活动:
1.准备好游戏材料,配班教师提前摆放好区有游戏材料;
2.游戏前进入游戏时,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意愿来选择游戏并交代好相应的标准、要求与注意点;对刚开始的游戏开展之前需认真辅导;
3.可以利用选游戏的形式来安定幼儿的状体,可以先请表现好的小朋友去选游戏;
4.每个区域进行区分,且一般不超过四、五人; 5.教师有重点区域指导,其他区域巡回指导;
6.区域活动时,确保每一个孩子都在教师的视线里,保证他们的安全; 7.加以指导,有趣、正确地示范,并加以创新,让每一个区域的趣味性提高,丰富其经验,让孩子更有兴趣地参与其中;角色游戏时引导幼儿合理分工、角色身分符合社会经验;
8.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一是让孩子有更好地积极性,二是教师可以贯彻幼儿,从中发现好的和不好的问题,及时鼓励和纠正;
9.游戏中,教师及时给与指导,巡视每位幼儿的游戏表现,发现情况给与游戏指导;鼓励表现好的和有进步的孩子,提醒、纠正孩子做得有误的地方;
10.注意幼儿的安全问题;
11.不要过分干预幼儿游戏,以平衡的方式介入; 12.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13.根据主题变化及时更换游戏区游戏材料;每过一段时间更新区域游戏的内容,丰富游戏,让幼儿更感兴趣;
14.观察记录特殊儿童;
15.提醒幼儿热爱护玩具,轻拿轻放,游戏结束时提醒幼儿将玩具放回原处; 16.活动结束后要给与小结。
五、洗手:
1.指导幼儿洗手前,先将衣袖卷起,教幼儿洗手要领。
2.督促幼儿用流水洗手,洗手时打肥皂,搓手心、手背、手指,并冲洗干净。 3.提醒幼儿洗完手后,先在小池内轻轻甩一甩,以便水滴到地面。 4.提醒幼儿不要忘记擦手,并将衣袖放下,不能直接冲出去。 5.天冷了,要用温水。 6.不玩水,不把水弄到地上。 7.洗手要排队,不要乱打乱闹。
8.教师必须等最后一名幼儿洗完手后方可离开。 9.节约用水,关好水龙头。
六、进餐(餐前活动、餐后散步)
1.餐前进行安静或阅读、音乐活动,坚持餐前十分钟的准备活动,培养良好的进餐情绪和习惯。
2.进餐前老师不组织幼儿做剧烈的活动,不处理和解决问题,播放进餐音乐,保证幼儿精神愉快的进餐。
3.按时开饭,每餐饭不推迟、不提前,每餐进餐时间不少于25分钟,饭菜要分开放,保证进餐卫生。
4.掉落在桌上或其它地方的饭食不可让幼儿捡食。
5.教育孩子吃饭时不撒饭、不玩耍,进餐完毕后将桌上的残渣收集后,放好椅子,再离开。值日生负责餐后的卫生清理工作。
6.饭前组织幼儿用流动水洗手,做到随洗随吃,对年小体弱、吃饭慢的幼儿,要给予照顾,让其先进餐。
7.进餐时老师主动向幼儿介绍食品营养,增进幼儿食欲,保证每个幼儿能吃完自己的一份饭,不在别人碗中播饭菜;培养幼儿不偏食的习惯。
8.洗手和进餐时幼儿都要有人照顾。
9.培养幼儿进餐的独立生活能力,中、大班不喂饭,自己添饭添汤。但对年小体弱病儿应在进餐时给予帮助。
10.每餐后要求幼儿自己送餐具,洗手、擦嘴、漱口。
11.午餐后,严格按说明逐一为幼儿服药,服后认真核对,确保正确无误。不准出现错服、漏服、重服、药量不足和过量等现象。
12.餐后组织幼儿散步。
七、早点与午点:
1.组织幼儿早点及午点。
2.帮助保育教师擦桌子、分发点心。 3.组织幼儿餐前洗手,搬小椅子。
4.给幼儿端汤时应从幼儿便上端,不能从幼儿头上端。 5.提醒并督促幼儿两只手拿好碗筷,小脚放好、小椅子做好。 6.注意食物的安全,以免烫伤。 7.确保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下进餐。
8.观察幼儿进餐情况,需要帮忙的应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