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良好阅读书籍的习惯
作者:唐琳
来源:《中国教师与教育教研》2013年第08期
【摘要】培养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是叶圣陶先生一贯的教育思想。语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良好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 【关键词】阅读教学;想象力;满堂问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重点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所以说,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而学生的思想力培养,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教学的途径来实现,可见阅读课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占有重要的地位,衡量阅读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因而语文教育界都非常强调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应考复习中广大语文教师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阅读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究其原因,大多数考生对阅读题提供的语段类型感到陌生,心里没底。这类题的主要题型是简答题,其中又以概括综述的简答题为主,而考生不善于抓住关键的词与句段,更不善于通过关键词与句段的分析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另外,由于阅读题所提供的语段都较长,而考生阅读、理解的速度慢。影响了阅读的质量。这些都反映出考生阅读能力不高,其原因主要是语文阅读教学还存在问题。笔者根据多年阅读课教学的经验,找出起决定作用的根本性的问题,以及一些点滴经验一并提出,再此进行一些探讨。 1.语文阅读课教学存在问题
1.1 学生没有形成自觉读书的习惯 。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文讲深讲透,唯恐有遗漏;尽量有时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但也是围绕着教师的灌输而进行的。正如人们所说的:“目前讲读课以讲(教师讲解课文)代'读'(学生阅读实践)、以'听'(学生听讲和笔记)代'读'的现象比较严重。”长期如此,学生在对课文的阅读分析中形成了一种对教师依赖的习惯,拿一篇文章给学生自己读,他们便不知怎么去读,对此人们往往归因于学生阅读能力太差,所以尽量加大阅读训练的力度。殊不知,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也难以提高。 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他认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运用来说是养成一种习贯,养成这种习惯“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因此,他把培养读书的良好习惯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多次论及培养读书习惯的重要性。他在1943年初出版的《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就开宗名义地指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他在一则书简中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