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社会工作导论笔记(全)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0 11:03:1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响。 (例:选举、革命) 4、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在许多情况下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

(三)社会工作者要科学地分析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结构的角度----主要考察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契合程度 。

人类不断对个人和环境进行调整的根本目的,是使个体和环境之间达到最佳的契合。 2、发展的角度----主要考察个体的生长和发展过程及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从发展的角度衡量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好坏,关键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培养了个体的自我规划能力。所谓自我规划能力,是指在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需要的同时,能够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明智的决定,并采取有效行动付诸实施的能力。

3、运行的角度----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两个过程即压力----应对/防卫、挑战----奋斗。

杰美因和布鲁姆认为,个人与环境往往是以生活事件为中介而相互作用的。所谓生活事件,就是对个体和环境造成扰动的某种刺激。 第二节 生命不同阶段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儿童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儿童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理论2、弗洛伊德的理论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二)儿童阶段的特性1、儿童的生物特性2、儿童的心理和人格 (三)儿童问题及对策

1、儿童问题 当今,我国少年儿童在成长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性格和气质上的缺陷。 2、原因 家庭对儿童的影响表现在家庭形态变化和家庭教育不当等方面。 学校是向儿童提供学习知识、技术并且训练其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多元化是儿童所在社会环境的重要特征。

3、对策:儿童面临的不少问题和困境是其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微观机制 宏观原因

二、青少年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青少年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认知理论2、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3、科尔伯格关于青少年发展的理论

(二)青少年阶段的特性1、生长迅速,生理机能逐步加强;2、身份与角色的混淆; 3、活动范围扩大,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扩大 (三)青少年问题及对策

1、青少年问题 表现形式很多:逃学、早恋、婚前性行为、适应不良等。

2、原因(1)社会控制理论(2)社会学习理论(3)拉力理论(4)认知发展理论 3、对策:(1)针对个人原因,一般可以采用微观的社会工作手法。

(2)针对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社会工作需要根据具体原因分析采用相应对策。 三、成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一)成人发展理论对策1、成人问题1、斯通和邱尔奇的健全成人特性理论2、荣格的分析理论等对成人行为的说明

(二)成人阶段的特性1、成人期的生理状态曲线2、成人的情感与事业成败3、更年期综合症出现

(三)成人问题及对策 1.成人问题:(1)婚姻问题和就业问题 (2)社会竞争与更年期问题 2、原因 3、对策:(1)要对成年人士面临的问题和需要的原因机制进行深入剖析。

(2)提出若干备选工作方案。 (3)综合考虑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诸多因素,在备选方案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三、老人行为与社会环境

17

(一)老人发展理论1、伯克莱的成长研究2、卡明和亨利的老年撤退理论 (二)老人阶段的特性1、生理特征2、心理特性3、老年人的角色改变

(三)老人问题及对策 :1、老人问题 老龄化是当代的普遍社会现象。经济的、情感的、生理的。 2、老人社会服务与社会政策 思 考:

老年人退休后将面临什么样的状况?

不同的阶层(子女、中年人、老年人)如何面对、处理这一问题?不同的环境(家庭、社区、社会)如何面对、处理这一问题?

中国传统的农村养老问题是如何实现的?(即农村养老的途径――养儿防老――没有儿子又是怎么实现的?可以和城市养老相比较)

思 考 题:1、怎样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人类行为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和观点对社会工作有什么启示? 课外读物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美)扎斯特罗,(美)阿什曼,师海玲等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美)乔斯﹒B﹒阿什福德 克雷格﹒温斯顿﹒雷克劳尔 凯西﹒L﹒洛蒂| :晏凤鸣|译者:王宏亮 李艳红 林虹;《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徐愫 编著;《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库少雄主编

第六章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知识体系的建构 学习目标:

1、了解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2、掌握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包括社会工作领域内的社会科学理论和实务理论。 第一节 理论的含义及在社会工作中的意义 一、理论的含义 (一)理论的界定

理论是由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的概念和判断组成的知识体系,它从一个一般性水平较高的层次上来描述和解释某类现象的存在与变化,是对经验知识的抽象概括。

包含几层含义:1、理论是一种经得起时间、空间考验的、合乎逻辑的概念;2、理论是由一群在逻辑上相互关联的概念所组成,用以解释一种或一系列的社会现象;3、理论是一组可被验证,或已经被验证事实间关系的逻辑解释。 (二)理论的类型和功能 1、类型:一般分为描述性的理论、解释性的理论、预测性的理论和提供解决方案的理论; 就社会工作专业而言,理论的主要类型则通常分为外借理论(或主体理论)和实务理论(或助人模式)。 2、功能: 争论:(1)过分夸大了社会工作所处理对象的个性、特殊性、变异性,而忽略了更多的共性。(2)错误地认为“理论”必须是绝对正确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从而某些人、在传统社会工作中忽视甚至否认理论的指导作用。 思 考 题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工作中经验和理论的作用?

功能: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过程;解释具体问题或现象间的因果关系;设定社会工作的目标; 提出达到目标的方法、技巧及模式。 二、理论与社会工作的关系

(一)社会工作需要理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中的理论及其应用是帮助社会工作者解决助人问题过程中出现的困难的必然要素,它能有效地帮助工作者澄清社会问题和受助者个人的困境,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技巧和策略。 (二)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意义:

18

建立和发展社会工作的理论的目的在于:第一,发展出社会工作领域独有的概念,从而使它们能更精准地描述和分析助人实践中的“问题域”;第二,有助于弥补其他外借理论解释和分析功能的不足。

理论对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贡献: 第一,理论可以帮助专业人员认识不同的情境并分析经验的异同之处; 第二,理论可用来解释专业活动,从而使社会工作的知识和技术被验证和评估; 第三,理论本身可以反映出社会工作者在特定情况下的知识状况; 第四,理论的储备使专业人员对实践更具信心,并对其他的理论有自己的判断。

总而言之,社会工作是集知识、价值观和技巧三个要素为一体的专业,它们彼此之间是互相影响的,而三者都需要理论的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工作者掌握必要的理论基础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基础理论 一、外借理论

(一)社会学理论中的相关学说 1、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1)涂尔干和道德福利(2)斯宾塞和社会福利(3)韦伯和国家福利

2、当代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功能→冲突→交换、符号→结构化、建构 1、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1)涂尔干和道德福利

当社会事实特别是道德规范继续独立于个人存在时,它们只有在转变成个人的内在意识之后才能有效的指导和控制个人行为 。

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涂尔干主要关心的是社会团结的形式,以及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保持并增强道德秩序的手段。

对待福利的发展,涂尔干不同意国家控制作用的扩张。

对涂尔干而言,社会问题绝不是钱的问题而是道德问题,因此,他不主张以福利立法的社会改革来解决社会问题。 (2)斯宾塞和社会福利

反对政府的强制干预,因此主张采取不干涉主义。 反对《济贫法》对穷人的慷慨施舍和救济。

他极力反对政府行政管理范围的扩张,特别是社会福利的扩展,他对“国家干预”有着天然的敌意,他认为政府的济贫措施违背了人的本性。 (3)韦伯和国家福利

对科层化过程十分悲观,在他看来科层化和福利的扩张二者相互联系在一起。

认为,科层制度的权力虽然要在大众民主体制下发挥作用,但它的扩张会对个人自由产生威胁。

在他的社会分析中,社会福利政策的重要性只是辅助性的,韦伯对国家福利扩张的担忧在于,正规组织的统治会损害个人自由,并影响到人类精神本身。 2、当代社会学理论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以帕森斯为主要代表的功能主义理论

发挥不同功能的社会系统的各部分应该为实现同一社会目标相互支持,共同担当社会福利服务的责任。 社会冲突理论

对社会工作的影响表现在左派社会政策批评学者和以促进社会进步与改良的社区工作的实践运动中。

社会冲突论的思想影响了社会工作者如何看待权力关系、资源分配中的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社会不同阶层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 。 乔治·米德和约翰·杜威思想的符号互动主义理论

19

由于社会工作实务一个基本的特点是专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关系的建立,因此,强化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关系建立和帮助人们适应环境的理论无疑会有利于改善社会工作的实务。 (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1、对人性的看法

弗认为人的行为是由非理性的力量、无意识动机、生物和本能的冲动以及六岁以前某些心理性事件来决定的。

对人性的看法是功利主义的,即生命的目标在于获取快乐和避免痛苦。 他指出人类族群最大的挑战是自身如何控制好自己的侵略冲动。 2、关于人格的建构:认为人格包括三方面:本我、自我和超我。

3、无意识和梦的分析:在弗看来,无意识成为神经官能症的基础是因为个体意识到自身的动机并能使其选择一种行为方式。 4、焦虑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

焦虑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冲突发展而来,其功能是为即将来临的危险提出警报。(作用P132)

某种(P133)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被称为“心理防卫机制“,这些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等。(功能P133)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

作为一种社会分析和批判工具,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在思想界占据重要地位。 A、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学说

核心内容:阶级斗争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劳动异化学说。 B、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学说

要点:第一,传统学说的简单化;第二,对社会前途预测的理想化;第三,对生产关系的夸大理解

1、哈贝马斯的批判学说:资本主义的“合法化危机” 2、马尔库塞的批判学说代表作:《单向度的人》 主要观点:

第一,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批判意识开始丧失;第二,个人自由性的丧失,工人阶级被同化;第三,资本主义生产所产生的三个危机并存,即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和道德危机。 3、奥菲的批判学说 代表作:《福利国家的矛盾》主要观点: P134 “资本主义的矛盾在于它既不能与福利国家共存,也不能没有它”

福利国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技术和权威两上层面对资本主义的修补。 4、奥康纳 代表作:《国家的财政危机》 主要观点:

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两项矛盾的功能:

第一、是完成积累;第二、是意识形态本身的合法化。 (四)女性主义理论

资本主义必须为利润的积累创造条件,同时要保持社会和谐的条件。解决矛盾的出路在于国家的财政政策,但最终引发一系列的财政危机。

共同的信念:福利国家是满足男性的需要和利益的建构,社会中妇女被男性剥削和压迫,女性成为依附品并且在劳动领域被排斥。

1、自由女性主义2、社会主义女性主义3、激进女性主义4、女性主义对福利国家的看法5、对女性主义的评价

(五)后现代主义学说

1、现代性与后现代的内涵:后现代是对现代性合法性确立的挑战和反驳,是对“确定性”、“公理”和一切主导话语体系的解构、分化和重组。

后现代的主要贡献表现在:第一,倡导多元化的思维方式,主张开放,倾听一切人的声音;

20

搜索更多关于: 社会工作导论笔记(全) - 图文 的文档
社会工作导论笔记(全)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jo3c1ufjp9bpag88o07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