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638.8m3/h 4.2.3流速法计算如下:
L?fvm?3600
=2.1×1.3×0.7×2×3600 =13759 m3/h
4.3确定送风量:
高规为设计人员提供了风量定值范围表,其中,防烟楼梯间采用自然排烟,前室或合用前室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时的送风量,系统负担层数﹤20层,加压送风量16000~18000m3/h。
当计算值与表中值不一致时,应取两者中的较大值。从以上计算比较后,采用风速法得出的风量最大,所以系统加压送风量为18000m3/h。
4.4选择系统的加压送风机:
根据以上计算参数,现选择上虞华成公司生产的RTCH-No750风机一台,其性能参数如下:
RTCH-No750参数 表一 型号 转速 推荐工况点 rpm RTCH-No750 720 推荐工况点 电机功率 A声级 重量 风量(m3/h) 全压(Pa) (KW) dB(A) (kg) 17486 172 1.5 75 171 4.5前室送风口的确定: 4.5.1前室送风口布置要求:
前室加压送风口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应每层设置一个,每个送风口的有效面积,应按系统总风量除以火灾时的开启门的数量,并按风口风速≤7m/s确定。
说明:火灾时前室送风只能从开门的楼层送出,所以前室风口风量应按系统总风量除以火灾时的开启门数。如均按总风量的1/3确定风口的面积的做法,但当仅有两个门开启时,加压风口面积将偏小,风口风速将会超过规定的7m/s。
43
-------
2、前室设置常闭型加压送风口时,应设置手动和在消防控制室遥控的自动开启装置,并与加压送风机的启动装置连锁,前室与走到之间应设限压装置,手动开启装置宜设在距地面0.8~1.5m处。 4.5.2送风口尺寸计算:
火灾时门开启的数量:20层以下为2个,20层以上为3个。所以,每个送风口的送风量:
G=18000÷2=9000m3/h
选用电动加压送风口,尺寸为:400mmx500mm,一共12个。经校核后,风口风速为6.37m/s,小于7m/s,符合规定。
6.3.2地下室停车库排烟
地下停车库划分为两个防烟分区,防烟分区的换气次数为每小时6次计
算, 分区一的面积为1265m3,则
Lp=6×1265×3=22770m3/h
考虑实际漏风量为20%,则总排风量为1776×1.2=27324m3/h。
分区二的面积为1497m2,
Lp=6×1497×3×1.2=32335m3/h
2.风机选择
风管尺寸的计算仍以通风干管的6~8m3/s设计。 则分区一分区二可分别
选型为
型号及参数如下表
风机型号 转速 风量 风压 功率 噪音 重量 数量 风机用途 HTF(B)-I-No8.5 排烟、排风 风机用途
rpm m3/h - 960 - 30189 Pa - 509 kw - 7.5 dB(A) - 78 Kg - 434 台 - 1 - - 风机型号 转速 风量 风压 功率 噪音 重量 数量 HTF(B)rpm m3/h 44
Pa kw dB(AKg 台 -------
-I-No8.5 排烟、排风
) - 960 - 35836 - 570 - 11 - 82 - 499 - 1 - -
第7章 管材与保温
7.1管材 7.1.1空调水管
直径小于等于DN50的采用焊接钢管,大于DN50的采用无缝钢管,凝水管采用热镀锌钢管丝扣连接。
7.1.2空调风管
采用保温型氯化镁维复合风管,通风风管采用镀锌铁皮制作,法兰连接。
7.2保温
1、保温目的:提高冷、热量的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冷、热损失,保证空调的设计运行参数。当空调风道送冷风时,防止其表面温度可能低于或等于周围空气的露点温度,使表面结露,加速传热;同时可防止结露对风道的腐蚀。 2、目前的保温材料主要有:外覆铝箔的离心玻璃棉管壳.聚乙烯(PE)泡沫保温板、管壳(阻燃型). PVC/NBR橡塑发泡保温板、管壳(难燃B1级)。 经过对保温材料经济与热工性能分析、比较:
45
-------
水管用柔性泡沫橡塑作为保温材料: 凝水管用离心玻璃棉管壳作为保温材料: 参考文献 [1] 陆耀庆主编,《供暖通风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年 [2] 陆耀庆主编,《使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年 [3] 何耀东主编,《暖通空调制图与设计施工规范应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 [4] 赵荣义等编,《空气调节》.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5] 孙一坚编,《工业通风》.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 周邦宁主编,《中央空调设备选型手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 殷平主编,《中国供暖通风空调设备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8] 郭庆堂主编,《实用制冷工程设计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9] 陆沛霖、岳孝方主编,《空调与制冷技术手册》(第二版),南京: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10] 钱以明主编, 《高层建筑空调与节能》, 南京:同济大学出版社,1990 [11] 赵荣义主编,《简明空调设计手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2]《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1年版。 [13] M.L. Anderson, MIMO Robust Control for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4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