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哈姆雷特》中有三对复仇关系及其
对哈姆雷特的衬托作用的分析
姓名:夏仁义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学号:20124139 指导老师:胡文成
剧中有三对复仇关系,哈姆雷特与其亡父,雷欧提斯与被哈姆雷特误杀的波洛涅斯,福丁布拉斯与已被前丹麦国王,及哈姆雷特之父杀死的父亲。三个儿子都有父亲被杀之恨。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如何衬托主人公哈姆雷特?
首先的一点,在整个剧本中,只有雷欧提斯的父亲,也就是大臣波洛涅斯的死是被直接描写了的,而无论是哈姆雷特还是福丁布拉斯,他们的父亲之死是在整个剧开始之前就已经发生了的,所以在那时哈姆雷特和福丁布拉斯的表现我们现在无从得知。这种做法的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希望以之与哈姆雷特的状态和形象产生对比。
形象最直观可感的就是雷欧提斯了,在剧本中哈姆雷特去找他母亲的时候,误以为国王在边上偷听,盛怒的他便直接出手,却没想到将波洛涅斯给误杀了。然后不久我们就看到文中“年轻的雷欧提斯带领着一队叛军,打败了您的卫士,冲进宫里来了。”而且他带来的人全都发出“让雷欧提斯做国王”这样的呼声。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把这解释为“为父报仇心切”都有点牵强了。因为他和他的家臣已经达到了希望改朝换代的地步了。但我们现在暂且不谈他的野心问题。这一次与他第一次面见国王有巨大的差别,就是他的态度。第一次的时候面对国王,他表达希望回到法国时,谨慎的状态,再加上需要父亲来为他说话,一切都表现出一种类似畏惧的东西。而现在,因为父亲的死,他不仅敢直接带人杀进皇宫,面对国王也直接一句“啊,你这万恶的奸王!还我的父亲来!”就扑了上去。冲动与鲁莽,是最适合于形容现在的雷欧提斯的。“我的立场已经坚决:今生怎样,来生怎样,我一概不顾,只要痛痛快快地为我的父亲复仇。”而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他不管是之前来袭击皇宫还是之后找哈姆雷特决斗,都是听人一面之词,马上就去做了。可以说他是被仇恨和愤怒冲昏了头脑,我更愿意说是他不理智不谨慎的性格所致。而他听国王说哈姆雷特是凶手之后,也没有调查过原因或者经过,甚至真实性,就连毒药都准备好了,不得不说这种“疯狂”复仇态度导致了他最后的悲剧结尾。他对与哈姆雷特的决斗,用尽了办法也要做到复仇的本身万无一失,也就是要哈姆雷特以命抵命。不能说他歹毒,还是只能归结到他狂热的复仇心上。这本身也是对其父亲极度的崇拜所导致的。
对于福丁布拉斯的描写,整个文本只有三处,第一次是整个文本的开始,国王谈到小福丁布拉斯蠢蠢欲动,要丹麦归还领土,因为谈及的文字实在太少,与其说是为了写小福丁布拉斯倒不如说是为了写国王,但是从小福丁布莱斯瞅准时机就对丹麦“要求”的状况,我们不能说他心中没有仇恨感。第二处是在文本中间一个看似都没什么必要出现的地方,福丁布拉斯只有一小段话“队长,你去替我问候丹麦国王,告诉他说福丁布拉斯因为得到他的允许,已经按照约定,率领一支军队通过他的国境,请他派人来带路。”“要是丹麦王有什么话要跟我当面说,我也可以入朝晋谒”。要知道,福丁布拉斯的父亲可是被老丹麦王给杀死了,并且在他现在的立场,丹麦是一个侵占他们领土的国家,不管从哪个角度,他都是有理由憎恨厌恶这个国家的,但是从他这简短的一句话,“问候”“允许”“请”“晋谒”,我们听出的是一种在礼貌下面的谨慎。况且,他来丹麦的这个行动的本身,就是一种相对而言顺从的表现。毕竟他不是带兵来攻打丹麦,他完全可以不来。识时务,或者说通俗点叫聪明人。毕竟现在就国力而言,他们还是在弱势的,不然丹麦国王也不会那么强硬的写信给挪威国王。第三次出场,就是在文末,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的复仇都结束了,福丁布拉斯出场,说的难听一点,就是来捡便宜了。这里他有这么一句话“我在这一个国内本来也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现在国中无主,正是我要求这一个权利的机会;可是我虽然准备接受我的幸运,我的心里却充满了悲哀。”这不禁让人想到了文章开头国王登基时说的那一段冠冕堂皇的话,虽然小福丁布拉斯说的没有那么华丽,但是相似的,明明是并不那么名正言顺,而且,说得不好听,他心中可能有一丝窃喜的事情,他还要特别加上“充满了悲哀”,让人们觉得他很有大义和人性,或者说,很会说话。其实整个文本之中都没有真正写过福丁布拉斯的复仇,但
是到了最后我们却发现,真正“胜利”的是他。他没有使用什么手段,没有伤害过什么人,甚至对于复仇好像都没有什么态度,从头到尾一个彬彬有礼悲天悯人的形象,最后不仅杀父仇人全家都死了,丹麦的领土也被他夺了过来。如果说他不是拥有某种智慧的,而是单纯的运气好,我想没有人会同意的。十分讽刺,却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莎士比亚的观点:很多时候可能你要做的并不是什么深思熟路的密谋,而是谨小慎微的过活,就可以完成你想要完成的事。
而我们的哈姆雷特,作为剧本的主人公,虽然文中也没有直接描写老国王死的时候他的行为举止,但是写了当哈姆雷特见到他父亲的灵魂时的状况。刚开始哈姆雷特也是一种自然的愤怒“赶快告诉我,让我驾着像思想和爱情一样迅速的翅膀,飞去把仇人杀死。”,当鬼魂消失后,哈姆雷特的独白就是“忍着吧,忍着吧,我的心!”,并且他出去跟霍拉旭和马西勒斯都没有说明他从鬼魂那里的所见所闻,反而是让他们“永不向人提起你们所看见的这一切。把手按在我的剑上宣誓”。比起雷欧提斯,他是极其理智的,他完全可以凭借一国王子的身份,号召那些愿意跟随他的人直接也杀进皇宫,完成复仇,一方面他考虑到行动的成功性不能百分百保证,另一方面,他大概也还没有完全相信鬼魂的话语。他忍住了,或者说是他谨慎的性格使得他哪怕在鬼魂说辞的下已经相信了百分之八十,也要用自己的双眼去确认一切的真相。因而才会有了之后哈姆雷特叫来戏班子,亲自指点他们演了一出“模仿秀”。相对的,哈姆雷特的谨慎与小福丁布拉斯又是不一样的,他首先通过假装癫狂来保护自己,同时也就可以更自由的通过“疯言疯语”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比如在戏演完之后,罗森格兰兹来找哈姆雷特,说国王看了这戏很不舒服,在发脾气,哈姆雷特就很直接的说“你应该把这件事告诉他的医生,才算你的聪明;因为叫我去替他诊视,恐怕反而更会激动他的脾气的。”他丝毫不加掩饰的表达他对国王讥讽,然后有以疯癫作借口,虽然只是口舌上的,但他确确实实的去表达自己内心。不同于福丁布拉斯哪怕心中可能一万个不愿,表面上还是一副恭敬的样子。而且其复仇的态度虽然不及雷欧提斯激烈,也是在不断的寻求机会之中。当然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的立场也是不一样的,小福丁布拉斯的背后是挪威国,他需要对这个国家负责,而哈姆雷特所需要面对的只是这个宫廷以及王位上的那个人。
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哈姆雷特也是“疯狂”的,不是指精神上的缺陷,而是有点类似雷欧提斯却又有点不同的一种对父亲的狂热。当他应母亲的召见的时候,他这么描述他的父亲,“相貌多么高雅优美:太阳神的鬈发,天神的前额,像战神一样威风凛凛的眼睛,他降落在高吻穹苍的山巅的神使一样矫健的姿态;这一个完善卓越的仪表,真像每一个天神都曾在那上面打下印记,向世间证明这是一个男子的典型。”虽然我并不觉得在先王生前,哈姆雷特有多好的待遇,或者说他有对父亲多少的爱戴。现在的这种表现多半应该是对违背伦理的母亲和叔叔的不满,而使他对父亲形象进行了一个相当的美化。之后他对叔叔形象毫不忌讳的以“霉烂的禾穗”作比。而且从剧本的一开始,从头到尾他对他的母亲就表达了一种毫不遮掩的愤怒。“你不觉得惭愧吗?要是地狱中的孽火可以在一个中年妇人的骨髓里煽起了蠢动,那么在青春的烈焰中,让贞操像蜡一样融化了吧。”一种对败坏纲常的母亲的羞耻与厌恶,已经远远超过所谓“一时冲动”的范畴了。无论是小福丁布拉斯还是雷欧提斯,都不曾表现出一种这么强烈的,除复仇之心以外的感情。
其实关于哈姆雷特杀了波洛涅斯这个事件的本身只能是一个意外,但也确确实实发生了。所以雷欧提斯要和哈姆雷特决斗本身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哈姆雷特接受与否就是另一回事了。假设是福丁布拉斯,我们可以想像的出来,他是肯定会用各种冠冕堂皇的话做一番解释,然后委婉拒绝的,因为对于他,需要的是一个万全,至少不会危害到自己和自己的国家的方式,而有死亡风险的决斗肯定不在此列。再假如是雷欧提斯的话,他可能会毫不犹豫的,当场就出手了,而不是还拖延准备那么久。但现在真正的当事人是哈姆雷特,假使他真如一些人认知中的那么软弱,那么他大可以王子的身份拒绝决斗,再寻找时机复仇,而事实上,
他当时是以“我爱奥菲利娅;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我愿意为他做些什么”这个题目来接受决斗的。他不是懦弱的皇子,他有着一腔的热血,但只会喷发在他觉得真正重要的地方。
《哈姆雷特》在小的时候还有常看到的另外一个译名叫《王子复仇记》,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哈姆雷特》这个名字。不能否认我觉得他更洋气一点。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而我眼中的,是一个有着雷欧提斯的血气方刚,又能用理智,沉着和谨慎来控制那一份狂热;有着福丁布拉斯的隐忍,但更会通过自己的机智,已让人不会怀疑的方式宣泄自己。最后明白一切,看清一切后的孤注一掷,使这么一个悲剧所拥有的不只是“悲惨”,而是“悲壮”之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