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大城市恐慌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14 5:17:0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前些日,我在无界新闻发表了一篇评论《小心“大城市恐慌症”》,针对北京设定到2020年,北京人口总量2300万的“天花板”发言,观点是用“天花板”来控制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从城市的长远竞争着想,不应该动不动就自己给城市人口设限。人口是负担,人更是财富创造者,有人的城市才有兴盛繁荣,北京应该以更加宽大的胸怀容纳更多的人口而不是将人口赶出去。

之所以总是有人要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其中一个原因是有些人夸大了“大城市病”,使人患上“大城市恐惧症”,而不是理性地应对这一切,采取综合措施使“大城市病”的负效益尽可能降低。

我把这个篇文章改了一个标题《你以为北京人口太多,其实北京可以容纳5000万》,贴到博客上,一个叫刘松萝的读者看到后,在博客中国网他自己的专栏上发了一篇文章《空前的雾霾与廖保平们“北京容纳5000万人”梦呓》,驳斥我的文章和观点。

刘松萝认为,要警惕像我这样的人鼓吹大城市论,以及周其仁那样的学者倡导城市“加密”。城市大了,拥挤了,盖房子的,租房子的,开旅馆的,开饭馆的人确实赚钱容易了,代价却要整个社会来承担。那代价,就是房价高企,交通拥挤,生活紧张,空气污染,等等。空前的雾霾告诉我们环境问题已经不可忽视了。无视严峻的环境问题,在雾霾近乎毒气的时候,奢谈城市越大越好,妄议城市“加密”,就是舍命不舍财,害人害己。

自己写了文章之后有回应,有人批驳,这是令我高兴的事。在此要感谢刘先生认真读我的文章,并加以反驳。不过挺遗憾,刘先生的反驳充满了情绪,缺乏让人信服的证据和逻辑论证,立论难以成立,其观点如同建立在沙堆之上的大厦,难堪一击。

首先,刘松萝先生反对大城市化是非常落后的观点,也与世界人口迁移和城市发展事实相背离。腾讯新闻国际频道2015年9月3日一条消息显示,1955年至2015年世界处于急速城市化时期,超过一半的世界人口选择迁移到城市和城镇居住,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也随之发生改变。城市规模变化显著,由1955年的只有两个城市人口过千万,到2015年有八个城市人口过2000万。此外,世界最大城市从1955年的东京、纽约、大阪、伦敦、巴黎、上海、布宜诺斯艾利斯、莫斯科、芝加哥、洛杉矶独占前排,发展到2015年的东京、新德里、上海、圣保罗、孟买、墨西哥、北京、大阪、开罗、纽约。

从这个世界最大城市排名变化可以看出,20年前,中国只有上海进入前十名,排名第六位。如今北京也挤入前十了,而上海则更是挤入了前三名,成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上海和北京的排名变化正是中国城市化的缩影。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7%。如果扣除相当大一部分流动人口,真实的城市化率肯定没有这么高,2013网易金融论坛上,原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认为,中国真实城市化率不到35% ,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即便就整体而言,中国城市化率还不算高,但一线城市人口的涌入非“汹涌”二字不足以形容。以北京为例,10年前的2005年只有1538万,现在已经达215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县的人口,而且这个势头仍在保持。

也就是说,无论从中国还是世界的事实来看,城市化、大城市化是潮流趋势、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不以某个人、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能顺势而为

0

搜索更多关于: 大城市恐慌症 的文档
大城市恐慌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jw5v14qi17e16g2fc1x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