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独白口播和对话(1)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30 1:33:4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独白口播和对话

柴璠

可以将广播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语言表达语体大概分为三个大类:独白口播、对话和配音。本次讲义只涉及独白口播和对话。

如果从语言样态来讲,播音员主持人所做的工作,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常见的所谓“独白式口播”,有人认为这就是播音员的活;另外一种是“对话”,有人说这是主持人的工作。“对话”这个词是语言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在广播电视中更多地把被称之为“谈话“。中国传媒大学的张颂老师把播音主持的语言分为四个基本的样式:第一种叫宣读式,比如在电视新闻中宣读一些上级下发的法规、通知等非常正式的文体;第二种是讲解式,经常用在专题片的配音当中;第三种是特别流行的谈话式;第四种是朗诵式,在电视中更多地用在大型的晚会上。 第一部分对话 一、科学的传播意识

无论是主持文艺节目,还是新闻节目(在国外,基本上就是娱乐和新闻,但在我国,还有社教类节目等),都会出现大量的“谈话”语体。“谈话”这种类型的语体有很多即兴的内容,即兴的内容一多起来,所谓的播音主持语言的表达技巧的重要性就退到第二位,此时更多地强调的是语言的素质,当然,这种即兴的语言与平时的谈话有很多的区别,最主要的区别是大众传媒语境的不同。因此科学的传播意识就很重要。科学的传播意识包含以上内容:

1、强烈的表达愿望:专业的表达愿望与人际表达愿望的最大区别在于善于激发愿望;表达愿望来源于在专业上、生活中的广泛积累。在传媒过程中,传播最基础的心理基点或心理底线叫强烈的表达愿望。在早期,播音员被叫做“肉喇叭”或“话筒架子”。如果缺乏强烈的表达愿望,播音员或主持人就很可能变成这些东西。另外,缺乏强烈的表达愿望的结果还体现为其他的很多现象。比如说我去年参与一些现场娱乐的节目,觉得那些小有名气的主持人有点悲哀,因为那些主持人身上充满娱乐的因素,从发型、化妆到服装。当然我比较关注语言,他们语言突出的特点是,语速快、莫名其妙的跳跃、不计听众或观众的心理反应、完全处于一种对语言的肆意玩弄,根本不理会语言本身的规律和语言的特点,这种现象在娱乐资讯播报类的节目中比较常见;还有一类是娱乐脱口秀的节目主持人,我发现他们主持时的高潮状态是装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东西,有一点在哗众取宠。这些语言现象背后其实是一种强烈的主体缺失,也就是这些主持人只考虑到现在流行什么,大家爱看什么。我认为,大家要做一个科学的切切实实的受众调查,看看受众喜欢什么语言样态。其实上面所说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一定受老百姓的喜欢。但由于受到媒体的自我炒作,于是就捧出了这么一个类型的表达方式,并自认为它很流行,于是其他人就跟着学。其实只要是

跟着学,去模仿,就势必会导致独立思考的丧失,这就是主体缺失。它背后实际上是意味着没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愿望。

当然,有很多人说自己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法做到有强烈的表达愿望。但从学术的角度或职业的角度,生活在传播的环境当中,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带着镣铐跳舞,你就必须承受镣铐的重量”。职业和非职业的区别在于强烈的表达愿望不是自发的。比如你看到一部特别好的电影,当你从电影院出来时碰到一个谈得来的朋友,你会跟他滔滔不绝地讲电影,来表达你的愿望,这就是一种强烈的表达愿望,而且它是基于真实的刺激。可是在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中,这种真实的刺激是很少的或根本没有。当主持人与拿到的稿件或选题之间、当主持人与嘉宾之间,有一种场上的不协调,相互之间没有搭界,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促动主持人或播音员会产生一种自发的高潮或强烈的表达愿望。此时,职业与非职业的区别就在于,职业的主持人能够调动自己的情绪。有一个着名的节目主持人为了在主持节目时呈现出一种非常高涨的状态,每当他开始面对镜头之前,都要在后台或候播的时候运动一下,比如蹦蹦高,把自己蹦得呼吸带喘,然后站在镜头前就出现一种高昂的状态。这就是职业的主持人在调动自己的情绪的技巧。

2、合作的原则,这是对话技巧的理性基础。当播音员主持人有强烈的表达愿望之后,就要进入谈话阶段。无论是和搭档的谈话,还是和嘉宾、采访对象的谈话,无论处于什么样的节目环境当中,只要当主持人在镜头中与别人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谈话的时候,播音员主持人就必须具备合作的精神。合作的原则是语言学上的专业术语,合作的原则有四方面的标准:数量的准则、质量的准则、相关的准则和方式的准则。数量的准则是大家在录节目时是最有切身体会的,具体表现就是节目的时长。我一直在参与谈话节目的策划,在做谈话节目时有一个心得,就是像导演一样最怕前期录像过长。假如规定的时长只有40分钟,结果主持人碰到一个特别健谈的嘉宾。他们俩谈了三个小时。这样节目的后期就没法做了。这就违背了谈话的最基本原则——数量原则。这一点尤其是在广播电视的谈话节目,包括晚会。导演基本上会达成一个共识,假如晚会时长是60分钟,前期录像就是“撑死”也不能超过80分钟,这样才能确保整个程序的流动是完整的。对于谈话节目来说,更是这样。“谈话”节目最讲究的就是一个“气”,气会产生一种心理的影响,气会对语境产生影响。关于质量原则,简单举一个例子。我们经常会说这个节目不好看,为什么呢?很可能是因为主持人和嘉宾不处于一个对话级别上,或没有对话权,也就是两人说话的质量有太参差不齐。质量不同的语言是碰撞不出火花的,碰撞不出火花的东西是很难吸引人的,因为它不鲜活。相关的准则也可以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说明,比如我问一个同事,“吃饭了吗”?对方说,“不行,我得上去拿把伞”。这是一个对话或话轮,这轮话就违背了相关原则。我问的“吃饭了吗?”相关的回答应该是“没吃”、“不吃”、“我吃了”等和吃有关系的内容,但他说我要上去拿把伞,这是不相关的。关于方式的准则,我觉得对于播音主持人来说,特别是有稿的播音员主持人,当初次步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导演很少能给他们很大的权力。他们此时拿到的要么是完整的文案,要么是详细的提纲。有稿的东西,或有腹稿的

东西,对于主持人或播音员来说,内容并不重要,因为内容先前已经确定,这时候重要的是方式。要懂得把有稿播音当作一种艺术来处理,这里面包括语气、节奏、停顿、重音的运用等。

有对话色彩的任何节目形态好看或有第一感官的吸引力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画面或画面所附带的声音信息对观众进行了特殊的刺激,具有一定的锐度。对于有锐度的谈话节目,其实都是在违背以上四个基本准则上做文章的。只有在这个情况下才会使主持人或播音员的语言脱离常轨,才能使他们的语言显得“非常(规)”或“非典(型)”。现在收视或收听的心态都比较浮躁,对于常轨的东西,经常会感到厌烦。在谈话中经常要打破合作性原则来凸显语言的锐度。这种打破会有两种现实,一种是无意的,另一种是预设的。无意的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基于长期的积累,灵光一现地说出让主持人自己也感到为之惊讶的话;还有一种情况是犯错误,由于生活经验或知识的积累不足。预设也有两点,第一点是身份感的预设。在没有稿件,只有提纲的情况下,就必须用身份感来定调子。每当节目主持人接到一个采访任务的时候,无论是新闻事件的采访还是人物的采访,首先要考虑的都是自己要如何去面对自己的采访对象。此时播音员主持人常有一个狭义的备稿,就是如何面对稿件;当然,还有一个广义的备稿,就是平时要进行个人的自我修为,个人修为就是要学会宽容,要和谐,要有责任感,特别是广播电视的节目主持人,要有节目意识,其中核心问题是责任问题。预设的第二点是具体的语言预设。有一位谈话节目的女主持人曾经问一个女演员嘉宾。主持人问到,“你的第一次婚姻是失败的,你对这个失败有什么看法?”这个问题中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语言预设,第二句话是在预设前提下的提问。如果预设是错误的,那么问题就会成为一个伪问题。所谓伪问题就是没有问的必要。果不其然,那位女嘉宾说,“我从来没有认为第一次婚姻是失败的呀。”有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我们会认为生活中是有常识的,或我们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套所有的一切,这是经验主义。尽管经验对我们来说很重要,但经验是会骗人的。这句话就是这样,主持人认为,离婚就是失败。但这只是个人观点。主持人用一个经验性的、孤立的、比较固定的东西来作为语言的前提,这几乎都会是错误的,就会产生一个伪问题,因此提问题时尽量不用语言的预设。提问时要么做一个具体的闭合式的问题,“是与不是“,要么就问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来捕捉采访对象的原生态的东西。假设主持人主持的是一档新闻评论性的谈话节目,而且肩负着主题先行的任务和使命,主持人就势必会用到一个提问前提,因为这是一个套,主持人必须通过这个套来引导嘉宾,来引导电视机前的受众,不让嘉宾或受众进行开放性思维,而是让嘉宾在这个套里走,这就要避免常识性的错误。如果没有预设的话语前提,会用两类问题来提问,一类是闭合性问题,一类是开放性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很简单,比如说“您给我讲讲第一次演戏时的心理过程?”这类问题。在问这些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到问题的质量。比如有一次我去采访北京大学的着名教授孔庆东,孔庆东住的地方离北大有点远,但他天天骑自行车上班。我对这个事情比较感兴趣。因为,第一,他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人,又是一个名教授,不缺钱,为什么要骑破自行车上班?第二,作为一个学者,为什么不关注效率?效率对于很忙的人来说,特别重要,骑自行车就

没有开车的效率高。我就问他这个问题,问完问题之后我看他的表情很淡漠,就知道自己提的问题没有质量,问错了。他说,“骑自行车想事嘛”。后来我就不敢再追问了。主持人对于自己的嘉宾,要注意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和嘉宾现在的心态之间或和他现在的生活境遇或内心状态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无论主持人认为自己的问题多么有意义,多么有看点,多么具有标志性,但假如主持人要问的问题和现在的嘉宾的生活境遇或心态距离太远,这个问题就激发不出嘉宾的说话欲望。当然我们也许不能轻易放弃一个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但要找到一个桥梁,要找到一个嘉宾认为很久远的事情和他现在的生活或现在的思维之间的桥梁,

3、精细的语言传播理念。 二、对话或谈话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1、听的能力。一位西方语言哲学家说过,“说,首先是一种听”。我认为,只有一个会听话的人,才能在自己说话的时候说得更有效果,因为听话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学会和认知的过程,其次是一个提升的过程。我觉得开策划会是一个语言能力的演练场。为什么现在的节目不是特别好看?说实话,很大原因是策划人员的智力水准已经开始下降。比如大家觉得《艺术人生》没有以前好看了。节目组的人归咎于嘉宾资源的匮乏。但我个人认为是深层次的队伍和班子问题,因为节目班子已经不是以前的班子了,运作方式也已经不是以前的方式了。

听的能力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听到了什么”,这是意义层面上的东西,也就是听到的话语的意义是什么。一般嘉宾的话脱离不出三个范围:一个是述事的行为。比如“我上课去了”,“我去厦门了”,“厦门上周有台风”等,这些都是述事;一个是行事的行为。比如说,“现在马上出发”,“赶快走”等;还有一个是成事的行为,它是行事行为的一个后果。这三个范围都是语言学的内容。我个人认为,如果把播音主持当成一种专业的话,那么我们必须赋予这个专业一定的研究价值,用科学的态度去融汇很多可借鉴的学科,其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就是语言学。述事、行事、成事行为的区别基本能够涵盖所有言语行为。这种区分对于我们的节目主持有什么样的作用?以述事行为为例,在面对一个述事行为的语态时,节目主持人能够在他的嘉宾的语言行为过程中发挥凸显气氛的功能。现在很多谈话节目用乐队,乐队会奏出一种比较连贯的旋律,而乐队的作用就是在嘉宾进行述事的时候渲染气氛,塑造一种氛围。主持人功能也可以在嘉宾进行述事的过程中借机烘托气氛。主持人烘托气氛有作为和不作为。不作为有故意的和无意的。不作为风险小,作为风险大。假如在嘉宾的情绪没有平覆,即将继续进行叙述的时候,主持人说了一句不咸不淡的话或一句不是很真诚的话或一句不可能产生和嘉宾、受众有共鸣的话,主持人的这种作为就是非常失败的。主持人要准确判断嘉宾述事过程中该不该说话,第一与这个主持人的心理品质有关,第二,与主持人有没有应对这类情境的经验有关。再比如成事行为,嘉宾很多时候会说出具有成事行为的话,尤其是像政府官员、社会精英、文化大家这些有强烈自我表现意图的嘉宾。他们想用语言里的观点来支配别

人,面对这些人的时候,主持人如何反应?我个人认为,在述事行为中我们肯定说出能烘托气氛的语言,而对于成事行为的言语活动,我们可能更多的要说出一些理性上可以对话的语言。 听的第二层次是“听到背后的什么”。这是含义的层面。

听的第三层次,要听到受众的反馈,也就是要感受听众的反馈,这是更难的层次。这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对象感的问题,这在交谈中非常重要。王志在采访中非常容易出现一个抢话的语言状态,甚至在双搭档的时候也会抢话。抢话的原因可能的是自我宣扬,自我表现。也可能是嘉宾的回答没有达到主持人的目的,所以主持人要抢,要追问。抢话是一种技巧,但必须有一个准备,就是要考虑清楚抢话对嘉宾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以及现场观众在心理上会造成什么影响。假如主持人判断出嘉宾的答话没有利用价值,主持人就会去抢话,但主持人要想,观众是否和主持人自己有同样的想法。假如有,主持人的抢话就是顺势而为;假如不是,主持人的抢话就成为一个败笔。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不断的抢话,90%是败笔,因为这种表达方式会使节目的节奏搞得很破碎和急躁。在谈话节目的谈话过程中,节奏掌握在主持人手中。有的主持人会认为现场节奏没有掌握好,后期可以再剪。但我认为后期剪出来的东西可能是碎的,在语气和语流上不是一气贯通的。而不是一气贯通的东西就特别会分散人的注意力。

听的第三层次依赖于主持人的能力。一般说来,经验丰富,生活阅历丰富,心态比较开放的主持人在这方面可能就会表现得比较好。当然,在听和理解嘉宾说话的时候,主持人要不要做出反应,要做哪些反应,有四个依据:第一,是了解嘉宾如何语言行事。在前期必须对嘉宾有一个充分的准备,要大概了解嘉宾是什么样的人,要事先建立一个嘉宾的语言和之前主持人对他的印象之间的关系。如果主持人发现两者之间有一个差距,这时主持人千万不要无所事从,主持人既不要彻底推翻之前已经建立起来的对他的印象,也不要彻底建立一个新的印象。这这两点都是有些鲁莽的,而比较客观和稳妥的方式是通过建立他的言语和之前主持人对他的印象之间的联系,来做一个判断的修正;第二条依据是有关合作原则的恪守和违反可能带来的传播效果;第三条依据是说话人的姿势和听话人所理解的的信息;第四条就是听话人的姿势和语用能力。当主持人听到嘉宾说什么的时候,自己必须能够具有与他对话的能力,对话能力就是一种素养、知识。

2、反馈和表达的准确与迅达,这主要依赖于播音员主持人的思维品质和专业经验。有些主持人的反应非常快,这是与人的完全释放的个性有关。一般来说,体制内的节目主持人除非有非常强烈的个性和解放精神,否则永远做不到民间主持人的反应那么快,这是因为体制内的主持人顾虑太多,大众传媒肯定会有一定的规范。当然发挥的平台也是不一样的。

反馈和表达的准确与迅达,与主持人的知识背景关系很紧密,同时也与主持人的自我训练关系很大。。自我训练有几个方面的内容,这可以在生活当中,也可以在细节当中,要善于把生活当作教室。比如在食堂里有人撞了你一下,弄得你一身菜汤,人家向你道歉或骂了你,你怎么用有个性的语言来回复他,让原

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独白口播和对话(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k30j0ii4f3ef8l940oa3cwgi893hn006dx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