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复习与练习
洛阳理工学院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统设课程,它适用于2006级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计划为3学分,54学时。课程选用由周文玲主编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作为教材。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研究零件的设计、制造精度与测量方法,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公差设计的方法,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期末考试由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统一命题,题型为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综合题等。
第一部分 复习要求
课程的有关内容主要按“了解、掌握和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章 绪论
1、掌握互换性的概念。
2、了解互换性生产的特点、意义。
3、了解标准化的意义
4、明确互换性与公差、标准化、检测的关系。 5、了解优先数系的概念及实质 第二章 尺寸极限与配合
1、熟练掌握极限与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
2、掌握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的构成与特点:公差等级、公差因子、标准公差的计算及规律、尺寸分段、基本偏差系列、基准制、公差和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
3、掌握正确地查用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的常用表格:标准公差数值表、基本偏差数值表。 4、了解一般公差的概念。
5、初步掌握公差与配合的选用。 第三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及其检测
1、了解形状和位置公差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以及形位公差的研究对象。 2、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的种类、定义及其标注方法。
3、熟悉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公差带特性----形状、大小和方位。 4、掌握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概念、形位误差的评定及测量方法。
5、熟练掌握有关公差原则的基本概念,熟悉独立原则、包容原则、最大实体要求等形位误差不同控制方法的概念及其正确标注。
6、掌握形状和位置公差选择的原则及方法。 第四章 测量技术基础
1、掌握测量的概念、测量过程四要素和基本测量原则。
2、了解长度量值传递系统及其重要的量值传递媒介----量块。 3、熟悉各种计量器具的分类、主要度量指标和选择原则。 4、掌握各种测量方法的特征。
5、了解光滑极限量规作用和分类,光滑极限量规的设计原则、公差带及其尺寸计算。 6、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来源及其分类。
7、掌握各种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能正确地表达测量结果。 第五章 表面粗糙度
1、掌握表面粗糙度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
2、掌握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的名称、代号及其含义。
3、了解表面粗糙度的选用原则,掌握表面粗糙度在图样上的标注。 4、了解表面粗糙度的主要测量方法。 第六章 几种常用标准件的互换性
1、掌握滚动轴承的精度等级及应用。
2、掌握滚动轴承的内、外径公差带及其特点。
3、了解普通平键和矩形花键的公差与配合的特点及其选用。 4、了解普通平键和矩形花键的检测。 5、掌握螺纹的种类及主要几何参数。
6、理解普通螺纹几何参数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以及作用中径的概念。
7、掌握普通螺纹公差与配合国家标准的构成:螺纹的公差带、旋合长度、精度等级、公差与配合在图样上的标注。
8、了解普通螺纹的检测方法。 第七章 圆锥配合的互换性
1、掌握圆锥配合的特点和种类。
2、理解圆锥公差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和定义。 3、初步掌握圆锥公差带的选择。 4、了解圆锥的检测方法。
第八章 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的互换性
1、掌握齿轮传动的四项基本要求。
2、以滚齿加工为例,理解影响齿轮传动的主要加工误差来源。 3、掌握圆柱齿轮的误差项目及评定参数。
4、掌握渐开线圆柱齿轮的精度等级并初步了解精度等级的选择方法和原则。 5、了解齿轮坯公差和齿轮精度等级的图样标注。 第九章 尺寸链
1、掌握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2、掌握建立直线尺寸链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掌握运用完全互换法对尺寸链进行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 第十章 典型技术测量实验
1、外径千分尺测量轴径实验:了解外径千分尺的构造,掌握使用其测量长度的原理和方
法并能进行实际操作测量。
2、内径百分表测量孔径实验:掌握用内径百分表进行比较测量的原理;了解内径百分表的结构,学会用内径百分表测量内径的方法。
3、平面度、平行度误差的检测计算实验:掌握形位公差测量仪器、仪表的使用;掌握形位公差检测的基本方法;建立形位公差检测的概念,理解产品合格性检验的条件和准则;理解形位误差与位置误差的区别。
4、游标万能角度尺测量角度实验:学习游标万能角度尺的使用方法,掌握角度的检测方法;巩固角度公差的有关概念。
5、公法线长度变动及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的测量实验:熟悉齿轮公法线长度变动和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的检测方法,加深对齿轮误差检验项目的理解;熟悉公法线千分尺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6、齿轮齿圈径向跳动的测量实验:熟悉齿轮齿圈径向跳动误差的检验方法,加深对齿轮误差项目的定义及其公差规定的理解;熟悉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第二部分 综合练习 一、判断题 1.( )为使零件的几何参数具有互换性,必须把零件的加工误差控制在给定的范围内。 2.( )公差是零件尺寸允许的最大偏差。 3.( )从制造角度讲,基孔制的特点就是先加工孔,基轴制的特点就是先加工轴。 4.( )Φ10E7、Φ10E8、Φ10E9三种孔的上偏差各不相同,而下偏差相同。 5.( )有相对运动的配合应选用间隙配合,无相对运动的配合均选用过盈配合。 6.( )若某平面的平面度误差值为0.06mm,则该平面对基准的平行度误差一定小于0.06mm。
7.( )若某平面对基准的垂直度误差为0.05mm,则该平面的平面度误差一定小于等于0.05mm.。 8.( )只要离基准轴线最远的端面圆跳动不超过公差值,则该端面的端面圆跳动一定合格。 9.( )轴上有一键槽,对称度公差为0.03mm,该键槽实际中心平面对基准轴线的最大偏离量为0.02mm,它是符合要求的。 10.( )跳动公差带不可以综合控制被测要素的位置、方向和形状。 11.( )某轴标注径向全跳动公差,现改用圆柱度公差标注,能达到同样技术要求。 12.( )最大实体要求既可用于中心要素,又可用于轮廓要素。 13.( )采用包容要求时,若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尺寸在最大、最小尺寸之间,同时形状误差小于等于尺寸公差,则该零件一定合格。 14.( )测量仪器的分度值与刻度间距相等。 15.( )若测得某轴实际尺寸为10.005mm,并知系统误差为+0.008mm,则该尺寸的真值为10.013mm。 16.( )在相对测量中,仪器的示值范围应大于被测尺寸的公差值。 17.( )量块按“级”使用时忽略了量块的检定误差。 18.( )零件的尺寸公差等级越高,则该零件加工后表面粗糙度轮廓数值越小,由此可知,表面粗糙度要求很小的零件,则其尺寸公差亦必定很小。 19.( )测量和评定表面粗糙度轮廓参数时,若两件表面的微观几何形状很均匀,则可以选取一个取样长度作为评定长度。 20.( )平键联结中,键宽与键槽宽的配合采用基轴制。 21.( )螺纹中径是指螺纹大径和小径的平均值。 22.( )对于普通螺纹,所谓中径合格,就是指单一中径、牙侧角和螺距都是合格的。 23.( )螺纹的单一中径不超出中径公差带,则该螺纹的中径一定合格。 24.( )内螺纹的作用中径不大于其单一中径。 25.( )中径和顶径公差带不相同的两种螺纹,螺纹精度等级却可能相同。 26.( )圆锥配合的松紧取决于内、外圆锥的轴向相对位置。 27.( )测量内圆锥使用塞规,而测量外圆锥使用环规。 28.( )齿轮传动的振动和噪声是由于齿轮传递运动的不准确性引起的。 29.( )在齿轮的加工误差中,影响齿轮副侧隙的误差主要是齿厚偏差和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 30.( )圆柱齿轮根据不同的传动要求,同一齿轮的三项精度要求,可取相同的精度等级,也可以取不同的精度等级相组合。
二、选择题
1.保证互换性生产的基础是( )。
A.标准化 B.生产现代化 C.大批量生产 D.协作化生产 2.基本偏差代号f的基本偏差是( )。 A.ES B.EI C.es D.ei
3.?30g6与?30g7两者的区别在于( )。
A.基本偏差不同 B.下偏差相同,而上偏差不同 C.上偏差相同,而下偏差不同 D.公差值相同 4.一般配合尺寸的公差等级范围为( )。
A.IT1~IT7 B.IT2~IT5 C.IT5~IT13 D.IT8~IT14 5.当相配孔、轴既要求对准中心,又要求装拆方便时,应选用( )。 A.间隙配合 B.过盈配合 C.过渡配合 D.间隙配合或过渡配合
6.形位公差带的形状决定于( )
A.形位公差特征项目 B.形位公差标注形式
C.被测要素的理想形状 D.被测要素的理想形状、形位公差特征项目和标注形式 7.在图样上标注形位公差要求,当形位公差前面加注Φ时,则被测要素的公差带形状应为( )。
A.两同心圆 B.圆形或圆柱形
C.两同轴线圆柱面 D.圆形、圆柱形或球形
8.径向全跳动公差带的形状和( )公差带的形状相同。 A.同轴度 B.圆度 C.圆柱度 D.位置度
9.某实际被测轴线相对于基准轴线的最近点距离为0.04mm,最远点距离为0.08mm,则该实际被测轴线对基准轴线的同轴度误差为( )。
A.0.04mm B.0.08mm C.0.012mm D.0.16mm 10.轴的直径为?300mm,则直线?0.03mm,其轴线的直线度公差在图样上的给定值为?0.01度公差的最大值可为( )。
A.?0.01mm B.?0.02mm C.?0.03mm D.?0.04mm 11.最大实体尺寸是指( )。
A.孔和轴的最大极限尺寸 B.孔和轴的最小极限尺寸
C.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和轴的最大极限尺寸 D.孔的最大极限尺寸和轴的最小极限尺寸 12.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采用独立原则时,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尺寸和形位误差中有一项超差,则该零件( )。
A.合格 B.尺寸最大 C.不合格 D.变形最小 13.公差原则是指( )。
A.确定公差值大小的原则 B.制定公差与配合标准的原则 C.形状公差与位置公差的关系 D.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的关系
14.被测要素的尺寸公差与形位公差的关系采用最大实体要求时,该被测要素的体外作用尺寸不得超出( )。
A.最大实体尺寸 B.最小实体尺寸 C.实际尺寸 D.最大实体实效尺寸 15.如果某轴一横截面实际轮廓由直径分别为Φ40.05mm和Φ40.03mm 的两个同心圆包容而形成最小包容区域,则该横截面的圆度误差为( )。
A.0.02mm B.0.04mm C.0.01mm D.0.015mm 16.工作止规的最大实体尺寸等于被检验零件的( )。
A.最大实体尺寸 B.最小实体尺寸 C.最大极限尺寸 D.最小极限尺寸 17.取多次重复测量的平均值来表示测量结果可以减少( )。 A.定值系统误差 B.变值系统误差C.随机误差 D.粗大误差
18.含有下列哪项误差的测得值应该按一定的规则,从一系列测得值中予以剔除( )。 A.定值系统误差 B.变值系统误差 C.随机误差 D.粗大误差
19.粗大误差使测量结果严重失真,对于等精度多次测量值中,凡是测量值与算术平均值之差绝对值大于标准偏差σ的( )倍,即认为该测量值具有粗大误差,即应从测量列中将其剔除。
A.1 B.2 C.3 D.4
20.电动轮廓仪是根据( )原理制成的。
A.针描 B.印模 C.干涉 D.光切
21.某滚动轴承的内圈转动、外圈固定,则当它受方向固定的径向负荷作用时,外圈所受的是( )。
A.定向负荷 B.摆动负荷 C.旋转负荷
22.选择滚动轴承与轴颈、外壳孔的配合时,首先应考虑的因素是(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