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3次)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2次)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矛盾性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B )。(3次)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矛盾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的观点 D.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 )。(2次) A.存在性 B.精神性 . C物质性 D.感觉性 5、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 D )。(2次) A.根本和条件的关系 B.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C.本原和派生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6、“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A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7、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 )。 (2次)
A.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 8、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 B )。(2次)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C.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D.满招损,谦受益
9、“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C )。(2次)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10、下列说法中属于辩证法观点的有( A )。 (4次) (1)守株待兔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4)物极必反 (5)墨守成规 (6)吃一堑长一智(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
A.(2)(3)(4)(6)(7) B.(5)(6)(7) C.(1)(5)(6) D.(2)(5)(7)
11、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C )。(3次)
A.主体对客体的加工 B.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12、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B )。(2次)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 13、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 )。(2次)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14、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 A )。(2次)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5、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C )。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16、划分唯物史观、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C )。(2次)
A.是否承认人类社会的内部矛盾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7、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B )。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18、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基本类型是( D )。
A.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 C.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 D.私有制和公有制 19、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 ( C )。(2次)
A.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B.是否承认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C.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0、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的关系是( B )。(4次)
A.商品的二因素决定劳动二重性 B.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C.两者互相决定 D.两者没有直接联系 21、货币的本质是( C )。(3次)
A.价值的表现形式 B.价值形式发展的最后形态 C.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D.社会财富的体现物 2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 )。(3次)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C.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D.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2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是( C )。(5次)
A.在使用过程中能转移自身的价值 B.在使用过程中能满足人们的一定需要
C.在使用过程中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D.在使用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价值也就消失 2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 B )。(4次)
A.价值规律 B.生产剩余价值 C.平均利润率规律 D.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 25、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途径是( C )。(2次)
A.资本家本人储蓄 B.银行借贷 C.暴力掠夺农民土地和货币财富 D.遗产继承 26、资本的本质是( D )。
A.一定量的货币 B.一定量的生产资料 C.投入到生产中的货币和生产资料 D.一种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C )。(2次)
A.生产的相对过剩 B.通货膨胀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通货紧缩 28、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 A )。(4次)
A.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B.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C.二者没有内在联系 D.扩大再生产是资本积累的前提 29、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D )。(2次)
A.产生于16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 C.产生于18世纪的空想平均主义 D.19世纪初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30、列宁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集中在( C )。(2次)
A.十月革命之前 B.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去世前夕 3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 C )。(3次)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3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 D )。(2次) A.意识是人脑特有的物质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意识是主观世界的客观映象 D.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3、否认运动,把静止绝对化,就会导致( B )。(2次)
A.相对主义诡辩论 B.形而上学不变论 C.唯心论 D.庸俗进化论 3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B )。(3次)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35、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是( A )。
A.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B. 经验论 C先验论 D不可知论 3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 C )。
A. 动力和源泉 B.方向和道路 C. 状态和形式 D.核心和实质 37、哲学上的“价值”是指( C )。(2次)
A.人类体力和脑力的耗费 B.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C. 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D.某种活动的经济效益 38、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B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39、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 D )。 A.道德 B.哲学 C.艺术 D.语言学
40、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最根本特性是( B )。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自由属性 D.思维属性 41、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C )(3次)
A.剩余价值学说 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理论 D.劳动力商品理论 42、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 C )
A.社会化大生产超出国界 B.商品输出替代资本输出 C.垄断 D.资本输出替代商品输出 43、金融资本是( C )(3次)
A.工业垄断资本和农业垄断资本融合而成的垄断资本 B.工业垄断资本和商业垄断资本融合而成的垄断资本 C.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业垄断资本融合而成的垄断资本 D.商业垄断资本和银行业垄断资本融合而成的垄断资本 44、科学社会主义问世的标志是( A )(2次)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资本论》的出版C.《共产主义原理》的发表 D.唯物史观的形成 4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 D )
A.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马克思主义 C.多党合作 D.人民当家作主 46、当代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是( A )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共产主义C.彻底消灭剥削 D.国家自行消亡
47、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 “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C )。(2次) 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 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4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相同观点,其中一个是都主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另一个是都主张( C )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C.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 D.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