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8 17:12:1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发展心理学:就是个体发展心理学,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简而言之,是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科学。 年龄特征: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

图式:指主体已经具有的动作的认知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横断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纵向研究设计:又称“追踪研究”,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长期的反复观测的方法。 聚合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他通过选择不同年龄的群体为研究对象。

世代效应:又称“代群效应”、“群体效应”、“同层人效应”,指由于个体出生在特定时期,并成长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带来的对个体发展研究的干扰效应,即两个年龄组被试之间的差异可能并不是由于个体发展造成的,而是由于两组被试所经历的社会历史情境不同造成的。 巴宾斯基反射:胎儿脚底受触时,脚趾呈扇形张开,脚朝里弯曲的本能反射活动。这个反射活动直到婴儿出生六个月后才消失。

摩罗反射:又称搂抱反射、惊跳反射。当胎儿或新生儿突然受到了强声刺激及新生儿感到身体突然失去支持时,会先仰头、挺身、双臂伸直、手指张开,然后弯身收臂,紧贴前胸,作佝偻状。 习惯化范式:又称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反应速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指婴儿在习惯化形成后,若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整个过程合称为习惯化范式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指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客体永久:由于象征性机能的产生,儿童开始认识到一个物体即使不在眼前,他依然存在于某个地方,我们将儿童的这种认识能力叫做客体永久。 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 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角色采择:也称观点采择。是指儿童采取他人观点来理解他人思想与情感的一种必须的认知技能。

假想观众:是青少年“生长爆发期”特有的心理,他们认为其他人像自己那样的关注他们,特别是同伴一直在关注他们、评价他们并且对于他们的想法和行为都很感兴趣。这样的信念导致了对自我意识的强调、对他人想法的过度关注和对于现实和想象情境中他人反应的预期。 心理的延缓偿付期:青年在确立自我同一性之前需要学习并实践各种角色,形成各种本领,在这一过程,青年可以暂时合法的延缓、偿付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社会化: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通过在社会化,个体获得在社会中进行正常活动所需的品质、价值、信念以及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

亲社会行为: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

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守恒(守恒原则):指对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时,物质含量保持不变的认识。(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只能集中于问题的一个维度,注意的是事物表面的、明显的特征,具有中心化的特点。)

晶体智力:指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如词汇、言语理解、常识等以记忆储存的信息为基础的能力;

流体智力:以神经生理为基础,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的影响的能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

(划分优点:具有较高的生态学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全面地认识成年人的智力特点; 划分缺点:割裂了两种智力的联系,实际智力测验中很难设计出纯晶体或非流体智力。) 社会性微笑:人类基本的动作并是对待社会的态度以及社会一般规则相符合的行为方式。 视崖试验:用来评估婴儿深度知觉的一种能够产生深度幻觉的平台式装置。 职业成熟度:指与个体年龄相适应的职业行为的发展程度和水准

工作满意度:是工作者在对其及工作相关因素评估基础上产生的情感性反应。 分离焦虑:即婴儿与某人产生了亲密的情感联结后,又要与之分离,就会表现出伤心、痛苦,拒绝分离。研究表明,分离焦虑在婴儿6~7个月时产生,随着母—婴依恋的建立而同时发生。 陌生人焦虑:指一种对陌生人的警觉反应。研究表明,陌生人焦虑一般在婴儿6~8个月时发生发展是有个过程的。 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指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种重要现象和过程,充分显示了情绪的信号作用和人际通信交往功能,是情绪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情绪的社会性参照是在婴儿发展的特定时期发生的人际情绪的交流和他人情绪信息的利用,是在一种特定情绪中发生的特定情绪交流模式。 第一章

一、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 发展心理学的创始人: 二、为什么说普莱尔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原因:由他的《儿童心理》的问世时间、写作目的和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及《儿童心理》的影响四个方面决定。 从时间上看,《儿童心理》于1882年出版,是儿童心理研究一类著作中较早出版的一本,这本书是被公认的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 从写作目的和内容上看,普莱尔写书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儿童心理的特征,即对儿童的体质发育和心理发展分别加以专门的研究;

从研究方法和手段上看,普莱尔对其孩子从出生起直到3岁,不仅每天做有系统的观察,而且也进行心理实验,即科学心理学的实验研究; 从影响上看,《儿童心理》一问世,就受到国际心理学界的重视,各国心理学家都把它看成是儿童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并先后译成十几种文字出版,向全世界推广,于是儿童心理学研究也随之蓬勃的开展起来。 第二章 弗洛伊德:

A: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B: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本我(Id)——快乐原则

自我(ego)——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至善原则

性本能(泛性论)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他以动欲区的变化为依据来划分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之相联系的动欲区,它是发展的每一个特殊阶段刺激和快感的最大的源泉。

C: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一、口唇期(0—1岁):动欲区是嘴。 二、肛门期(1—3岁):动欲区在肛门区域,这一阶段儿童接受排便训练。 三、前生殖器期(性器期)(3—6岁):动欲区在生殖器区域。 四、潜伏期(6—11岁):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活动(如学习、体育和同辈团体的活动),团体性活动多呈男女分离趋势。 五、青春期(生殖期)(12—20岁):如果前几个阶段发展得正常,个体从自私的、只追求个人快感的孩子,转变成有选择异性配偶能力的、有能力抚养子女的现实的、社会化的成人。 对弗洛伊德人格发展观的评价:

1. 强调人格形成与儿童早期经验有关,与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有关。

2. 人格的三个部分:伊底、自我和超我,它们之间的矛盾斗争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人格发展中人的本能、现实环境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斗争。 3. 把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归之于性本能,致使其在观察中发现的许多重要的心理事实在上升到理论时变成了谬误。

4. 弗的资料主要来自他本人的诊断经验和自我分析,缺乏科学的实验依据,很难重复验证。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1. 婴儿期 基本的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2岁)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如果养育者能以慈爱的和贯常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否则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基本的信任>基本的不信任,则危机得到解决,形成希望的品质(merit);反之,危机没有得到解决,则导致恐惧和绝望。

2. 儿童早期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2—4岁)

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儿童形成各种技能(走、爬、推、拉和交谈),儿童将这些能力用之于各种物体,也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

如果父母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精心控制儿童的行为而又不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如果自主性>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反之就形成自我疑虑。 3. 学前期 主动对内疚(4—7岁)

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儿童更多地进行各种运动,更精确地使用语言,想象力更加丰富,这些技能使儿童能够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儿童检验各种各样的限制,以便哪些是允许做的,哪些是不允许做的。

如果父母鼓励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形成健康的独创性意识,形成主动性;如果父母讥笑儿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缺乏自信,并由于缺乏自主性而容易产生内疚感。如果儿童在这个阶段获得的自主性超过内疚,就会形成目的的品质;否则就会形

成自卑感。

4. 学龄期 勤奋对自卑(7—12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学校特别重要,社交技能的习得特别重要。

儿童如果在这一阶段“体验到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就可以获得勤奋感,即满怀信心地同别人一起为寻求各种劳动职业作准备。

生活中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充满爱意的关注和鼓励,是儿童获得勤奋感的必要条件。 如果重要的他人(老师、父母、同伴)嘲笑他或对他漠不关心,儿童就不会获得勤奋感,就会产生自卑感,就会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为社会有用的成员丧失信心。 在这个阶段,儿童如果过分重视他们在工作能力方面的地位,而忽视生活其他重要的方面,也不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

如果在这个阶段所获得的勤奋感超过自卑感,儿童就会形成能力这一品质。 5. 青年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这一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儿童懂得了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在这一阶段,儿童必须仔细思考所积累的所有关于自己和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种生活策略,如果这样做了,就获得了同一性(identity),就长大成人了。

但这个阶段是寻求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而不是具有同一性的时期。这一阶段是“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

如果个体在这个阶段获得了积极同一性,个体就会形成忠实的品质。否则就形成不确定性。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自我同一性(ego identity):

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体未来的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那里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Erikson, 1959,p.118)指个体对自身及自己的生活目标的意识。

如果没有形成自我同一性,就会导致同一性混乱(identity confusion)或形成消极同一性。 同一性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消极同一性:形成与社会目标相背离的同一性。 6. 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18—25岁):

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只有建立了牢固同一性的人才能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热烈地追求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爱就是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

没有同一性的人,就会担心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而丧失自我。这种人就会离群索居中,不与他人建立密切关系,从而产生孤独感。

如果个体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亲密感超过孤独感,就会形成爱情的品质。 7. 成年中期 繁殖对停滞(25—50岁)

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如果个体形成了积极同一性,并且过上了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就会试图把这一切传给下一代,或直接与儿童进行交往,或生产和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财富。“繁殖”包含有“生产”与“创造”的含义,体验关怀的实现。没有产生繁殖感的人就会产生停滞感。

8. 老年期 自我完善对失望(50岁—死亡)

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落、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如果个体顺利地度过了前面七个阶段,回顾一生,感到自己的一生丰富而充实,富有创造性,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圆满的(自我完整感),因而不会惧怕死亡。

反之,个体就会惧怕死亡,因为感到自己一生没有实现任何重大目标,因而产生绝望感。 如果个体获得自我完整超过绝望,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失望和无意义感。 八个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

1. 这八个发展阶段的次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能逾越,次序也不能颠倒。 2. 每一个阶段就有其必须解决的危机,危机解决得好,就会形成增强自我力量的积极的品质,否则就会形成削弱自我力量的消极的品质。 3. 前面阶段发展的好坏会影响到后面阶段发展。 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心理发展观的区别:

1.弗特别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只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 艾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

2.弗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囿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而艾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3.弗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八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4.弗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二、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皮亚杰是重点)

1、华生(J. B. Watson)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强化作用) .(一)环境决定论

1 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行为发生的公式是:刺激—反应。

2. 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构造上的差异及幼年时期训练上的差异足以说明后来行为上的差异;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华生认为学习的决定条件是外部刺激,外部刺激是可以控制的,任何行为都是可以通过外部刺激而形成的。 2、斯金纳(B. B. Skinner)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1、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强调塑造、强化与消退、及时强化

2、首先: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其次:强化在行为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即得不到强化的行为是易于消退的;最后:斯金纳强调及时强化,认为强化不及时是不利于人的行为发展的。强化还可以分为积极强化作用和消极强化作用。 3、理论应用于实践(育婴箱的应用,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饿一个基本概念,观察学习指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这个过程包括:注意保持,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强化可以是直接的和间接的。2、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1、攻击性,2、性别化,3、自我强化 4、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发展的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历史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了:1、最近发展区的思想,2、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3、关于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

最近发展区思想:他认为要确定2种水平:1、现有发展水哦,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2、指在有指导的情况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一个发展水平与第二个发展水平之间的动力状态是由教学决定的。 提出内化学说:教学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这一事实,也就是教学激起与

搜索更多关于: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的文档
发展心理学知识点归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kon265usd7l7tx29ybm0wacw0f2i000gd2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