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星》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钰哲发现“中华星”的过程。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灵活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爱科学、爱祖国的教育和熏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张钰哲先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指导法、阅读法。
课前准备
介绍张钰哲生平事迹的资料、教学课件、图片素材。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
1
统中展示。
揭题示标(简明扼要、具体实用、操作性强)。 板书课题:中华星。
齐读题目。看到“中华星”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谈谈自己的想法。 二、新课学习
自学指导(内容、要求、时间、方法)。 细读课文,认真感悟体会。
1.请5名学生按顺序读课文2~6段。讨论:
(1)张钰哲是怎样发现小行星的?抓住关键词。板书:发现凝神观察紧盯。 (2)张钰哲发现小行星后,激动不已。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勾画出有关词句。 (惊喜万分 简直不敢相信 令人兴奋 抑制 满怀喜悦 极不寻常 久久不能平静 情不自禁等)。
(3)“一直”说明了什么?(中国的天文工作太落后了。)
张钰哲为什么会这样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大胆发表意见。
(这不仅是世界天文学上的重大发现,更重要的是在广袤的天空中终于有了中国人命名的行星,这是为祖国争得的荣誉。)
(4)“看着这封极不寻常的来信,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封信为什么极不寻常? (因为自从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发现了第一颗小行星后,各国天文学家就不断地发现新的小行星,但47年来一直没有中国人发现的小行星,也就是说四十多年来没有一个中国人收到过这样的来信,所以说这是一封极不寻常的来信。)
(5)张钰哲发现小行星后做了些什么?勾画出有关词句。
(冒着严寒,连续观察了15个夜晚,在确信了自己的发现后,他把观察到的结果报告给美国行星中心站,并用伟大祖国的名字——“中华”命名)。板书:冒着严寒连续观察确信从“冒着严寒”“连续”“确信”等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张钰哲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