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
广播剧的现状与趋势
背景:由于新的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媒体的冲击,广播剧已经不是支撑广播文艺类节目的“半壁江山”,社会影响来已不复存在。所占比重日益减少,缺少资金支持,制作质量很难提高;反过来,由于缺少社会影响力,没有优秀的广播剧,收听率进一步下降,导致恶性循环。
经济方面:广播剧目前很难带来直接的、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样影响了电台及其他部门对创作经费的投入。广播剧跌入谷底引起重视,近年来,广播剧被列入国家级政府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的评选范围,推动了其发展,如上海市政府已决定将广播剧纳入“上海文艺艺术奖”评选项目,对获奖广播剧加大奖励制度。
自身:广播剧的创作手法鲜有突破,以致在传统模式里打转,在客观上失去了部分听众的支持。 发展:与其它艺术形式相比,有自身的艺术特性与独特魅力,能迅速反映社会热点生活,更适合表达人的内心感情,其欣赏形式更为简便、快捷,仍是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艺术样式。
第八章 电视文艺类节目
第一节 电视节目的画面要素和声音要素
传播符号,又称传播元素,定义为“能够为人们感知并体现一定意义的传播表现形式”。 电视传播符号构成包括语言符号(包含声音语言和文字语言)以及非语言符号(包含造型符号和音响符号);或者可分为声音符号(语言、音乐及音响)和视觉符号(图像、色彩、图表、新闻照片、字幕、画面特技符号等)。
广播传播符号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 电视画面的特性 1 电视画面的物理性
电视画面通过电视荧屏接受电子束扫描形成,在彩色电视中,红绿蓝三原色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束对每个像点进行轰击时,交叉于荧屏前的阴罩上的40万个小孔,汇聚在荧光屏上。
我国使用的是PAL制式。 2 电视画面的特性
画面是电视节目的基本构成单位。电视画面的特性:a 连续性 b 再现性 c 选择性 d 多义性 电视和画面的配合关系
声音和画面共同承担电视媒体的传播功能,使相互辅助的配合关系,声音元素在电视传播中,有利于:1 加强传播内容的现实感、真实感;2 声音叙述内容的自由性,打破了画面的时空局限,使电
49
视传播的表现力增强,传播容量扩充;3 声音能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画、描写人物心理;4 声音能发挥结构的功能,使画面连接顺畅自然;
5声音还能补充画面所不能传播的内容,增加电视画面的表现性。
画面与声音的配合方式有:1 声画合一:即声音和画面传播的具体内容完全一致,画中人、物往往就是声音的发声源,或者声音直接具体说明画面中的事物情景;2 声画对位:又称声画队列,指镜头画面与声音按照各自的规律彼此表达不同的内容,又在各自独立发展的基础上有机的组合起来,造成单是画面或声音所不能完成的整体效果。
3 声画同步和声画对位的综合运用,使根据世界的需要,对两种组合方式加以综合运用,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其他屏幕传播符号——台标、字幕
屏幕符号作为电视视觉传播元素的一种,在电视传播中起到说明、提示、解释等补充作用,这种作用越来越明显。屏幕符号主要包括屏幕上的文字内容和叠加在电视图像上的图形、图案等内容。
1 台标(包括频道标记、栏目标志等)在屏幕符号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电视屏幕上的台标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频道选择提示和防止非法复制的作用。即能让观众在开机或转换频道时能方便地了解所选择的频道,同时标明节目版权,防止非法盗录,也是宣传电视台形象的重要手段。
国内外台标的形式:1 文字式台标 2 字母组合式台标 3 汉字式台标 4 图案式台标
台标运用中的不周之处:一方面,台标作为选择频道的标志,应以不干预观众收看节目为原则,然而多数国内电视台的台标往往色彩浓艳,有时会与电视画面相冲突,甚至会直接破坏电视节目的整体气氛。另一方面,国内电视台的台标,都采用不透明的色彩,面积又往往较大,会遮挡住一部分电视画面,会妨碍受众对于电视画面的完整了解。
2 文字字幕的功能变得日益强大和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交代时空、人物、背景等作用外,还具有渲染气氛、提醒、警示等作用。
形式上,文字字幕也变得多变,字体、字号、文字的特殊效果(阴影、立体、光影、材质效果、加底板)变得越来越丰富,手法也更多样。
第二节 电视文艺类节目的性质与特点
电视文艺类节目的概念与特点
在我国传统提法中,电视文艺类节目一直和新闻类、社教类节目一起,被视为电视荧屏的“三大支柱”。
电视文艺的概念内涵较为宽泛,包括电视上的所有文学艺术的节目样式,如电视文学、电视戏剧、
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