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教育学基础讲义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5:53:4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二)教材 三、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也叫分科课程。即从各门科学中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分学科安排教学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的课程。同时,也相应地编写不同学科的教科书作为学科课程内容的基本依据。

它的主要特点:一是各学科课程,各自有明确的研究对象,有属于自身的研究方法,彼此界限清楚,各自自成一体;二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来编排课程;三是重视学习的理论知识(间接经验)。其指导思想是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课程是为生活的准备而服务的。这种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知识来组织,以学科作为教学活动的单位,这给教材编订带来很大的方便,教学内容的选择、结构、顺序就是学科知识的选择、结构、顺序,一切从学科知识体系来考虑。课程目标以学科知识的掌握为目标;教材的编写与审订也相应地分学科进行。从教学看,以科学文化知识为主体的学科课程便于教。一个学科教师,只要掌握了本学科的系统知识,便可胜任教学。第三,从学习的角度看,学科课程便于让学生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既是教学的内容也是学习的内容,这就使学生的学习成为相对简单的过程。此外,学科课程还有便于管理、便于评价等长处。正是学科课程的这些长处,使这种传统的课程设计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学科课程的缺点也十分明显:由于学科各自独立,割断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课程只重视系统学科和学科知识,不注意发挥教育的社会职能与人的发展职能;学科课程注重于学科知识,而置能力培养于不顾,将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相脱离。在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其危害日益突出,人们深感重知识、轻能力,重学科的区别、轻学科的联系,难以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即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这种理论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获得经验,从中培养学习兴趣,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其特点有:一是以儿童为中心,从儿童的动机、需要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课程的组织不是多学科的分科并进,而是综合性的单一课程;课程顺序不考虑逻辑结构,只强调心理结构;课程进度无严格规定,以学生的态度和兴趣的发展变化随意删定。

活动课程论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注意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强调经验,但违背了教学认识规律,排除了人类积累的间接知识的系统学习,暴露了它致命的弱点,即严重降低了教学质量。

(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1、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又叫广域课程。主张实行分科教学但又要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采用合并相邻领域的学科,以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材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中,于是产生了一种综合的课程或叫广域课程,例如我国的小学“自然”就是包含了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的一门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其优点是比较容易结合实际生活,如人口教育课、环境教育课、法制教育课,可以涉及历史、地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等科,如果设综合性的理科和社会这样的课程,就可以在综合课程中联系起来讲,而在分科课程中实施起来就有一定难度,采用综合课程的结构还可减少课程设置中的分科数目,使教给学生的知识比较完整,.更加接近生活,有其优越性。

但也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教科书的编写,编写综合性的教科书,有一定难度,但并非不可克服;另一个是师资,由于过去培养的师资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胜任综合课程的教学,但通过培训以及改革师资培养模式,这个问题也不难解决。 2、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的研制者既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也不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而是主张以社会为中心,即由教育者按照社会生活的需要确定,在一定时期内,儿童的学习有一个中心,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这个中心就叫做核心,这样编订的课程就叫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保证基本的共同的要求,注意学生学习的需要,切实保证教育、教育质量,在这方面澳大利亚比较典型。澳大利亚是联邦制,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编制,为了保证全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联邦政府积极推行核心课程,以影响各州教育部,它的核心课程由九个方面的综合课程组成:①美术和工艺;②环境研究;③数学;④社会、文化和公民的研究;⑤卫生教育;⑥科学和技术;⑦文字与非文字的交流方式;⑧道德标准及道德;⑨工作、闲暇与工作作风。

核心课程要求制定全面的课程纲要,以保证有效地积累教育经验,如一个时期以地方社会的交通运输为核心组织教材,另一个时期以学习省一级的交通运输为核心组织教材,随着年级的提高,可以学习全国的交通运输网包括水运、陆运和空运,可以学习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奋斗目标及已经取得的成就等。 (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formal curriculum)是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是指学校教育中的那些虽然在课程指南或学校政策中未明文规定,但却显然是学校教育经验中经常的和有效的部分的实践和结

果。学校校园中存在三类隐性课程:1、物质性隐性课程。学校建筑、人造自然环境、校园生活水准。2、制度性隐性课程。人际交往准则(师生、学术、朋友交往)3、心理性隐性课程。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价值观念。 隐性课程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一说是杰克逊1968年在其《课堂中的生活》一书中提出的;另一说是1970年由奥弗利在其《自发课程:及其对儿童的影响》一书中提出的。其实,关于隐性课程研究的萌芽,在杜威所讲的“附带学习”、克伯屈的“附学习”和“副学习”中就已有所提及。 (四)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特征: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

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四、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五、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从上述四种类型的课程的介绍可以看出,各种课程各有短长,在传递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方面各起不同的作用。目前世界各国的课程设置多为以学科课程为主,配合活动课程和核心课程的开展来组织学校课程,在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今日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是: (一)课程的多样化(或微型化)

课程改革既要着眼于改进各门学科的内容,反映社会的进步和学术的成就,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个人认知层面的学习变化(智能、学习兴趣、态度等),以及个体情意层面的差异。

美国在中等教育阶段实施课程的多样化便是典型的一例。从美国高中开设的新课程及开设学校的比率看,最高的是消费者教育,其次是家庭生活教育、环境教育。例如1977年美国高中开设的新课程主要有:家庭生活(或性教育)、价值教育(或道德教育)、终身事业开发、民族研究、女性研究、消费者教育、环境或海洋研究、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等。70年代以后,在美国学校的社会学科中,引进了微型课程,它是一门学科中所包含的一系列的半独立性的专题(单元),其目的是在社会学科教学中为避免教学内容的千篇一律而准备了诸如中区问题、中西亚问题、南北战争、今日合众国、美国西部、殖民地时代、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印第安等等。 (二)课程的乡土化(或实用化)

主要指扎根社区的课程与注重劳动体验的课程的开发。从培养好的“生活人”的立场出发,许多国家越来越强调劳动体验教育,强调学校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掌握生产、生活的技术、技能。瑞典的综合制高中,由人文与社会、经

济、理工三个系列组成,注意发挥地方特色,在扎实的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实施职业准备教育,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其他的就业需要,也可以进一步升入大学深造。在发展中国家,类似这种学校教育中的职业准备教育的课程也在发展。例如:在印度的课程改革中,引进了“劳动体验”,在学校、家庭、作坊、农场、工厂等生产条件下,从事生产工作。另一些发展中国家从提高生活水平,增进健康,掌握生活技术的观点出发,重视乡土课程,例如印度和马来西亚倡导的“社区学习”课程就是如此。

(三)课程的个别化(或个性化)

教学工艺学的发展为“个性化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谓个性化教学,就是要求教学根据每个儿童的要求、兴趣、能力的不同来展开。学习目标、教材、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都要个别地组合。现在美国约有2/3的学校对校外的劳动学习等职业训练也授予学分,几乎所有的学校,都采取了适应学生的能力、志趣的种种特别措施,对已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可提前毕业。通过引进电脑辅助教学,使适应个性的教育有了更大的可能。

这种个别化教学同纯粹的出于歧视和偏见的能力分组不同。在瑞典,学习不仅在学校中进行,而且同社区结成一体,推进相互合作的“协同学习”。 (四)课程的综合化(或学际化)

英国从尊重学校教育中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立场出发,它不采用传统的学校教育的形式与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在备有多种多样教材、教具的教育环境里,自由展开自主的学习活动,根据学习者自身的要求、兴趣、问题,提供可供选择的学习计划。在实施这种教育的学校里,除了班级授课外还采用小组教学、个别教学。多种多样的集体学习,儿童探讨的是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儿童能够主动地、具体地开展活动,由于注重每个人的活动,承认个别差异,在教学时间上也不是划一的。例如在“人骨”这个学习课题中,可以从历史的、科学的、美术的、文学的各个侧面,引进活动。为此在全部的“综合研究”的活动中,可以整天进行,也可以在中间插入音乐、读书等活动和课间休息。

联邦德国与瑞典的“合科教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成为初等教育机构的核心教学领域,它主要是探讨乡土史、地理、社会生活,再加上生物、物理等一些知识为其特色。在瑞典,合科教学的主要课题是:经济问题教育,家庭问题教育,国际问题教育,消费者问题教育,男女平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性教育,交通安全教育,反毒(烟、酒、麻醉药,兴奋剂等)教育等。

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学际化)就是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合并而成,如“综合自然科学”,它综合了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等内容,“语言艺术”综合了文法、阅读、写作、戏剧、电影、电视、新闻、实用语言等内容。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 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搜索更多关于: 教育学基础讲义 的文档
教育学基础讲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kyz6384qq8ojis8frhh_1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