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0-31页“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分析】
教学主要内容及地位:本节教学的《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下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编写意图:本节教材强调通过直观操作来认识、体验、探索图形的性质。让学生通过操作获得一些数据。特别重视对探索过程的亲身体验。
教材有两个显著的特色:1.提出“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新方式:探索与发现。2.教材非常重视创设问题情境,重视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创设有趣的、具有生活实践意义和挑战性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操作活动,进行探索。 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课通过摆图形,发现问题,寻找数量间的关系;又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确定图形的存在性和图形具有的性质,使数形紧密结合,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同时对不同类型三角形都具有的共性归纳总结,渗透了数学的归纳思想。教学中始终以这一核心的思想为教学灵魂,时时渗透,处处体现。 【学生分析】
在以往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初步养成了动手操作的意识;对角、三角形的分类等建立了基本概念。但学生从接触三角
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总设计思想】
本节课以“问题解决”的思想为基本理念设计课堂教学,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组织数学教学活动,以“问题——探索——发现——应用”为探究和发现问题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以数形结合起来的思想和数学归纳思想为教学的灵魂,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基本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富有情趣,蕴含生活意义和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中,完成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初步体验科学探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课件;自制教具;小棒:3根3cm(白色)、一根4cm(绿色)、5cm(蓝色)、6cm(黄色)、 9cm(红色)共7根小棒;6根等长小棒。
【教学过程】(按40分钟设计) 一、复习引入:(预设时间约5分钟)
1.判断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强调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板书) 【设计意图:在生动的问题情景中,回顾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为学生下面的正确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2.小明回家路线有几条?哪个近?为什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设计意图:引发思考,三角线三边的关系与以前学习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有很大关系,同时引出本节课研究内容。】 二、探究新知
1. 三根纸条(红、黄、蓝),如果每根纸条代表一条线段,能用这三根纸条,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1)指名演示。
(2)引导得出:必须首尾相连,不留缝隙,中间的空白部分是围成的三角形,真正用上了纸条的长度。
(3)拿出老师发的纸条,两根纸条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怎么做就行了?(剪断其中一根)
2.用纸条围三角形。
(1)要求:a剪刀与纸条垂直去剪。b 使用剪刀注意安全,用完放到抽箱。c 将三角形摆在本子上。 (2)比一比,哪个组先摆好。 3.
3.学生操作演示(实物投影):用1cm的小棒表示1m的木材
3cm、4cm、9cm (不能围成)
3cm、6cm、9cm (不能围成)
4cm、6cm、9cm (能围成)
(设计意图:一石激起千层浪,矛盾激趣穷究因。学生亲身经历操作过程,发现了数学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4.看到结果,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到底怎样的3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