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中国现代文学史二重点集锦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24 9:12:5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等。 四、《骆驼祥子》(1936)

小说描写了来自农村的淳朴农民祥子在遭遇现代城市强势文化中不断与命运搏斗,却一步步走向道德堕落,最终酿就了人性的悲剧,毁灭了全部的人性。

小说刻画了祥子肉体被摧垮、心灵被扭曲的全部历程,写出了其中人生悲剧、家庭悲剧和心灵悲剧的多重性。

首先,外在的社会压力一步步将祥子逼向悲剧的深渊。 其二,婚姻、家庭的悲剧。 最后,祥子个人的心灵悲剧。

【人物形象】虎妞——一个社会悲剧下的性格悲剧形象。

虎妞对于祥子。这是一种虎妞式的、近乎粗野的“疼爱”;她那种畸形的爱、是祥子所接受不了的性的纠缠与索取。她之于自身需要的爱,对于祥子是心灵与肉体的双重摧残。

“虎妞这样的一个形象,恰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光彩的女性形象。她没有经过男性眼光的过滤,是一个血肉分明、活力四射的生命的原生态。” (陈思和:《〈骆驼祥子〉:民间视角下的启蒙悲剧》)

虎妞的性格,也有两面性,她喜欢吃喝玩乐,游手好闲,却不乏善良和同情心,对祥子既有真情又不乏占有欲,对爱情的追求中,不乏真诚又伴有明显的变态心理。作家对她的描写也是既同情、又鄙夷。 【人物形象】祥子

“在这里,阶级与阶级的对立,阶级与阶级的压迫,不是表现为政治上的迫害或者经济上的剥削,而是表现为深入人物身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地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是全书最能表现出老舍特长的部分。” (樊骏:《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 祥子形象的意义:

(1)由理想的祥子被腐败的环境锁住而不得不堕落,他向命运挑战最后却不得不向命运屈服。祥子的悲剧反映了城市下层劳动者的深刻悲剧,让人们看到恶劣的社会如何毁掉了一个人的全部的人性。

(2)祥子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小说解剖了构成城市环境的各式各样人物的心灵,揭示了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3)祥子形象的深刻社会意义还表现在,他的道路表明了小生产者的个人奋斗是解救不了自己的。

《骆驼祥子》的艺术成就:

(1)人物形象和主题的深刻社会意义。揭开了底层市民社会的帷幕,揭示了小人物的生存境遇和命运。

(2)精彩的心理描写,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人物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 五、《四世同堂》

老舍1938年参加文艺界抗敌协会之后的作品,40年代唯一的长篇小说。100段。规模最大。 <顾彬:老舍把自己看成是“步兵”,作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主席,他对以遵命的民间艺术为(宣传)“武器”取代为艺术而艺术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第一部:惶惑(1946)1-34 第二部:偷生(1946)35-67 第三部:饥荒(1950)68-100

人物:祁家:祁老太爷(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保守苟安的生活哲学)

5

三个儿子:瑞宣、瑞丰、瑞全 冠家:冠晓荷和大赤包夫妇 钱默吟:全书的主角

六、老舍的人生经历对创作的影响 北京人——京味小说

八旗子弟+英式幽默——个人主义(夏志清)/自由主义

老舍通过市民日常生活全景式的风俗描写来展开他的市民命运关注和文化批判。他描绘了一个充满三教九流、五光十色的城市世态,构筑了一个新旧之交市民性格、市井俗态的市民世界。 七、老舍小说的艺术成就

老舍的小说创作既有市民文化的审视和批判,又在文体创新和小说语言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其一,对传统文明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新文化的怀疑。 其二,现代化、民族化的文体追求与创新。 其三,浓郁的京味儿。

老舍《谈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总评:

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在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

沈从文与他的“湘西世界” 【大体!!!】

一、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 二、关于沈从文的几个要点

?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 ? 对文学的热诚,改写习惯。

? 与左翼作家群的距离,以及建国后放弃文学创作。 ? 沈从文与诺奖

? 对沈从文的评价史----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沈从文的声誉或许是起伏最大的一个。三四十年代,他是北方文坛领袖。40年代末,主要因郭沫若“桃红色作家”的指斥,沈从文自杀未遂,从此退出文坛,长期被尘封土埋。20世纪80年代,沈从文声誉鹊起,到20世纪 末,他更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为数不多的可代表中国角逐诺奖的人选。 三、创作概述 【文学观念】

“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自称其创作的神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实在是个乡下人??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 1、沈从文与乡土小说

>>中国现代最重要的乡土小说作家之一 鲁迅:深刻的清醒

6

沈从文:念家与乡愁

>>钱理群及其学生发现的问题:沈从文的乡土小说是他的都市体验和他的乡土回忆的一个融合产物——一个乡下人和两个城市的故事。(钱理群教授在复旦大学的讲演) >>乡土——城市(中心、大都市、现代文明、汉人文化) 2、乡下人对都市的遥望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其实更多是借故事中的乡下人表达对都市的体验。 《萧萧》(1929)中的“女学生” 《三三》(1931)中的白面先生和白帽子女人 《丈夫》(1931)对都市游船的体验 “保守的”:故事的结尾

城市系列小说《绅士的太太》、《八骏图》、《有学问的人》等。但并不知名。 【美的宗教】

>>对失落的乡土的牧歌式追寻:桃花源?乌托邦?

“他越美化湘西,却暴露了他与自己情感所系的环境间的疏离。”(王德威)

“并未逞其所愿,完全浸情于故乡山水,因为离乡多年,他已经或多或少成了外乡人。”(李欧梵)

>>乡村的“常”与都市的“变” 爱、美、神三位一体 屠格涅夫 【讲故事的人】 >>本雅明:《讲故事的人》(出自本雅明《启迪》)

>>两种社会的存在样式,前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经验与经历——传统故事与现代小说(长篇、短篇)

故事:团体交往(整合) 小说:个人阅读(分裂)

>>沈从文也像一个在都市中行吟的诗人、讲故事的人,试图找回属于自己的湘西世界的“经验”。 【反讽:批判的抒情】

>>可以扩展到更多的二元对立——城与乡、今与昔、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激进、浑然天成的乡村美德与腐朽没落的都市价值、无所不包的自然与变化莫测的文化?? >>疏离——“应该说的”VS“实际所说的”:取消了时间与历史的必然联系,质疑了五四写实作家的历史假设

>>冷静的目光:契诃夫 四、《边城》

1、故事的缘起&故事的预设 开头:“由四川过湖南去, 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丰富的预设:地点、景物、人物

缘起:面对已经堕落的乡村现实,勾划出一个牧歌式的世外桃源。 2、人物形象

翠翠:表现了特殊世界、特殊关系中人性的极致美。 A原型:

B出生、名字:原罪(偷情)由此带来的爷爷的过分敏感。

7

C性情:小兽一样 天真无邪、情窦初开 祖父:翠翠的守护者 年纪已凝固成永恒的时间 性格:两件事 傩送:傩神、岳云 顺顺:

天保: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 3、故事情节(表层结构)

三次误会:

1媒人果真上门;翠翠错以为是二老。

2翠翠在梦中与二老的歌声神交;爷爷以为是大老的歌声。大老望着弄渡船的老船夫涎皮的老脸,轻轻的说:“算了吧,你把宝贝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 3大老的死加重了误会。 三次口角:

1老船夫想把空气缓和下来,指着河上游远处那座新碾坊说:“二老,听人说那碾坊将来是归你的!归了你,派我来守碾子,行不行?”二老仿佛听不惯这个询问的用意,便不作声。杨马兵看风头有点儿僵,便说:“二老,你怎么的,预备下去吗?”那年青人把头点点,不再说什么,就走开了。老船夫讨了个没趣,很懊恼的赶回碧溪岨去。 2“只是老家伙为人弯弯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 3老船夫惊讶的喊叫:“呀,二老,你回来了!”年青人很不高兴似的,“回来了。--你们这渡船是怎么的,等了半天也不来个人!” 那点淡漠印象留在老船夫心上,老船夫于是在两个人身后,捏紧拳头威吓了三下,轻轻的吼着,把船拉回去了。 3、故事情节(深层结构) 三种对立:

1乡村价值与世俗价值的冲突(妓女、傩送) 2被抽离的时间与无法摆脱的时间流逝 3力图跳出命运束缚与命运的再次轮回 >>结尾的意义? 王德威:“翠翠的等待,或为沈从文提供了借口,回避人性的不完美的现实,或甚至中国在历史暗影下不可测的未来。”

8

搜索更多关于: 中国现代文学史二重点集锦 的文档
中国现代文学史二重点集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l8zz6zf2i4qfr016rkm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