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一览表
表式:QSE0231B2
部门: 质安部 填表人: 填表日期: 2014年1月7日 作业条件 序危害因素及其产生原因的详细描可能发生的 风险判别现场已采取 危险性评价 作业活动 号 述 事故后果 级别 依据 的控制措施 L E C D e 66 基础主体施工 电气焊作业无专职看火员 火灾 3 3 15 135 3 设专职看火员 67 基础主体施工 68 基础主体施工 69 基础主体施工 70 基础主体施工 71 基础主体施工 72 基础主体施工 73 基础主体施工 74 基础主体施工 75 基础主体施工 76 基础主体施工 77 基础主体施工 78 基础主体施工 79 基础主体施工
电气焊作业前未清除周边易燃物 电气焊作业与其他易燃工种交叉作业 乙炔、氧气、工作面间距不到10米 乙炔、氧气及存放不防砸、防晒 乙炔、氧气未设专库存放,混存 火灾 火灾 化学爆炸 化学爆炸 化学爆炸 3 6 3 3 3 3 3 3 3 3 6 3 3 3 6 6 6 6 2 6 2 6 3 3 6 6 7 63 2 4 5 5 5 3 5 2 3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e 作业前检查作业环境 禁止交叉作业 检查监督 焊防砸、防晒笼 设专库存放 检查监督 有档板 检查监督 检查监督 检查监督 加强检查 加强现场管理 按规范支撑安全网 7 252 40 720 40 720 40 720 15 90 40 720 7 35 7 126 15 135 3 15 27 4 7 126 3 7 126 3 备注 在库房内从事电气焊作业,乙炔瓶无回火灾爆炸 火装置 在电梯井口、预留洞口电焊作业无遮档 火灾 五、六级以上大风在室外电气焊作业 电焊作业完毕没切断电源 作业完毕,乙炔、氧气滞留在现场 局部防水作业面窄小,通风不良 底板钢筋绑扎场地有限 火灾 触电 化学爆炸 中毒、火灾、爆炸 物体打击 基础外墙与护坡之间深槽不设安全网,物体打击,防护不到位 高处坠物 注:判别依据中a.为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b .为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的;c.为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
的; d.为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e.为LEC法半定量评价。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结果一览表
表式:QSE0231B2
部门: 质安部 填表人: 填表日期: 2014年1月7日 作业条件 序危害因素及其产生原因的详细描可能发生的 风险判别现场已采取 危险性评价 作业活动 备注 号 述 事故后果 级别 依据 的控制措施 L E C D 80 基础主体施工 81 基础主体施工 82 基础主体施工 83 基础主体施工 84 基础主体施工 85 基础主体施工 86 基础主体施工 87 基础主体施工 88 基础主体施工 89 基础主体施工 90 基础主体施工 基础墙体施工支撑不牢,施工中未支搭工作架、爬模上下 基坑上口挡水墙高度不够,或未砌筑挡水墙 防水卷材铺设时使用喷灯不当 沥青、汽油存放不当 涂刷沥青底油时防护不当 防水卷材施工释放有毒物质 砼振动器电源线扫地、漏电 防水作业时涂料沾上皮肤 配置底子油时,有滴溅 起重臂钢丝绳断裂 电动工机具电源线与外壳短路 物体打击,高处坠落 坍塌淹没 6 3 3 10 6 6 6 6 15 135 7 210 1 1 1 1 6 6 6 36 3 4 1 1 1 2 2 1 2 5 4 e e e e e e e e e e e 支搭合格的工作架及马凳 按施工规范设置 烧伤、火灾 1 火灾 中毒 尘肺 人员触电 引发皮肤病 灼伤人员 坠物伤人 触电 1 1 6 按规范操作、配消防器材 加强管理、配消防器材 佩带防毒口罩 佩带防毒设施 加强检查漏电保护器 施工时不裸露皮肤 施工时不裸露皮肤 制定运行控制程序 制定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 0.5 6 3 1 3 6 6 6 6 3 15 45 1 7 18 42 40 720 15 270 注:判别依据中a.为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b .为相关方有合理抱怨或要求的;c.为曾经发生过事故仍未采取有效防范、控制措施的; d.为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事故的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e.为LEC法半定量评价。
危险源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
LEC评价法(格雷厄姆(BenjaminGraham,1894-1976)评价法)是对具有潜在危险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源进行半定量的安全评价方法,用于评价操作人员在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危害性。
该方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的乘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分别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
风险分值D=LEC。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或改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直至调整到允许范围内。
三个主要因素的评分方法如下表:
表一: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分数(L) 分数值 10 6 3 1 暴露于危险环境频率的分数值(E) 分数值 100 40 15 7 灾 难 非常严重 严 重 重 大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可能结果 许多人死亡 数 人 死 亡 重残或死亡,严重职业病或死亡 暂时性重伤或轻残,或造成一般职业病 轻微的可恢复的伤害,或轻微疾病症状 不利基本的卫生健康 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可能性 分数值 事故或危险情况发生可能性 完全可能,会被预料到 相当可能 不经常,但可能 完全意外,极少可能 10 6 3 2 连续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 逐日在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地暴露 每月暴露一次 每年几次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 非常罕见地暴露 0.5 0.2 0.1 可以设想,但高度不可能 极不可能 实际上不可能 1 0.5 3 1 一 般 引人注目
评价结果分类及控制要求
表二:
分 数 值 > 320 160 - 320 70 - 160 20 -70 < 20 危 险 程 度 极其危险, 不能继续作业(5级) 高度危险, 需要立即整改(4级) 显著危险, 需要整改(3级) 可能危险, 需要注意(2级) 稍有危险, 可被接受(1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