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拓展二》导学案
班 级: 年级 班 课型: 编号: 时 间: 年 月 上课人: 【学习目标】
1、交流对本单元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结合生活实际讲述自己的所得,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在习作中恰当的运用学到的表达方法。
2、使学生养成积累的良好习惯。
3、标点符号的作用,读一读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感受标点位置调动后有趣之处。
【学习重点】
1、结合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
2、学习课文中的表达特点。
3、积累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典诗词,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
【学习难点】
1、学习课文中的表达特点。
2、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复习第二单元的基础知识。 二、词语盘点
1、自主朗读“读读写写” “读读记记”我能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 2、我抄写的重点词语(至少10个)
3、再读“读读写写” “读读记记”的词语,我做到了正确( )流利( )地朗读。我和对子互相听写重点词语(至少10个)
听写情况:我写得好( ) 对子写得好( )。
三、交流平台
1、读一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你发现了什么。
2、小队内交流:课内了解到的民风民俗:节日习俗;地方饮食;民族服饰、工艺品等。
3、与对子交流本组课文突出的表达方式。能根据下面的提示,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或者段落。
《北京的春节》详略得当的写法。
《藏戏》问与答相呼应,概括与具体描述相结合的写法。 《各具特色的民居》中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四、日积月累
1、自己试着正确朗读。
2、与小队成员说说自己读懂的诗句。
3、两首诗分别讲的是 和 两个传统节日的习俗。 4、与小队成员合作,采用感兴趣的方式练习背诵。
5、课外我又搜集了一些表达传统节日风俗的诗词,我要抄下来与同伴分享。
五、趣味语文 1、趣味导入。
2、学生默读《有趣的标点》,体会标点的神奇魅力:使一首七言诗变成小令,又变成小短剧。
3、根据提供的故事内容,给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古时候,一个秀才招收学生,他对穷人的子弟和对富人的子弟用了同样一则告示,用意却截然相反。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无米面也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无银钱也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