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2)劳动的二重性,即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3)商品的拜物教理论,即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4)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3.剩余价值理论的内容: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2)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3)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剩余价值率实现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资本积累的内容:
(1)资本积累是实质是剩余价值资本化,把剩余价值当做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就是资本积累。
(2)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贪欲,是驱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而激烈的竞争则是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3)资本积累量的主要因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差额,预付资本的总量。
(4)资本积累的规律:人口的相对过剩。 5.《哥达纲领批判》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马克思对《哥达纲领》的五个条文逐字逐句地进行了批判。
其一,对《哥达纲领》避开劳动的物质条件和占有形式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问题来泛泛地谈论“劳动”和“社会”,从而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进行了批判。同时指出只有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才能铲除资本主义这个历史祸害。
其二,对《哥达纲领》篡改《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只反对资产阶级而不反对土地所有者的立场进行了批判。并指出,地产的垄断甚至是资本垄断的基础,因而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对象。
其三,对拉萨尔主义提出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公平的分配”、“平等的权利”等资产阶级
5
的空话及其经济学原则进行了批判。在批判中马克思根据自己的产品再生产理论提出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划分的理论。
其四,对《哥达纲领》篡改国际章程,将“工人的解放”改为“劳动的解放”,以及粗暴地歪曲《宣言》,把农民和小资产阶级都看作“反对的一帮”的谬论进行了批判,阐明了关于革命同盟军的思想。
其五,对《哥达纲领》追随拉萨尔主义,从最狭隘的民族观点来理解工人运动,完全抛弃工人运动的国际主义原则进行了批判。
第二部分,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的“铁的工资规律”,重申了关于工资的实质的思想,并指出工人阶级要获得解放就要消灭雇佣劳动制度。
第三部分,马克思重点批判了拉萨尔主义的救世良方,即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来实现社会主义,指出这是将阶级运动的立场完全退到宗派运动的立场,阐明了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第四部分,对《哥达纲领》中的“自由国家”谬论、庸俗的民主主义政治要求以及为建立“国家的精神和道德基础”而提出的一些要求进行了批判,深刻阐述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并提出了过渡时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思想。
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关系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对待普选制与议会民主制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社会历史观的新说明与新认识是怎样的?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文艺观、伦理观、宗教观思想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关系
(1)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始终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关注的根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为工人运动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在不断总结无产阶段斗争运动检验的基础上得到了深化与发展;
(3)马克思主义加速了工人阶级从自在阶级想自为阶级的转变,无产阶级的斗争也由自发的经济斗争向自觉的政治斗争转变。
2.马克思恩格斯对待普选制与议会民主制的态度
(1)恩格斯指出,民主制和普选制可以使工人阶级政党更多、更好地传播自己的主张,同时也给了工人阶级政党广泛深入群众,宣传自己的观点,揭露资产阶级攻击诽谤,进行革命运动的有利机会。
(2)由于工人阶级有成效地利用了普选权,并使它作为自己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发挥了作用,在资产阶级用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工人阶级也利用其中的某些东西来对这些结构本身作斗争。
6
3.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东方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从而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发展道路。
4.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社会历史观的新说明与新认识 (1)原始社会发展的研究对唯物史观论证的深化
① 关于两种生产理论。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着原始社会发展的全部进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由人进行,没有人的自身生产和再生产就不可能延续;
② 关于原始社会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家庭关系的变化,同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交错进行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婚姻、家庭关系经历了如下几种主要形式:一是血缘家庭;二是普那路亚家庭,普那路亚即亲密的同伴,它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三是对偶家庭;四是一夫一妻制家庭。
③ 关于私有制的起源和阶级的产生。人类史上的三次大分工:第一次是畜牧业与农业分离,第二次是农业与手工业分离,第三次是手工业与商业分离;
④ 关于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是在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以后,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它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权力机关。 (2)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新概述
① 关于社会历史固有的客观规律及其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异同。在自然界,客观规律是不自觉地盲目起作用的。而在社会历史领域,一切活动全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有追求愿望的人而实现的。
② 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③ 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恩格斯指出,社会上层建筑分为两类: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法律等)与观念上层建筑(哲学,宗教等),这两类上层建筑都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3)历史唯物主义书信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
① 论证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物质生产方式或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是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的,但经济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历史过程中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② 提出了历史发展的“合力论”,全面论证历史的辩证运动。 ③ 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社会的科学的方法论。 5.(1)自然观
?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而劳动则
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现实基础,劳动创造了人。
7
? 劳动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
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标志。
? 在劳动中,人们改造自然,同时也改造自身,人与人之间发生了各种社会的联系和关系组成了社
会。 (2)科学观
? 恩格斯指出,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自然界丰富多彩的运动有四种基本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
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
? 科学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所以各门学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应决定于它们所研究的对象之间的区
别与联系。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同一的,各种运动形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因此,自然科学也是统一的,各门科学有着相互转化的有机联系。
? 生产实践是自然科学阐释的基础和源泉,也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 (3)文艺观 第一,文艺的本质
? 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带有上层建筑性质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是一种特殊的精神
现象。
? 归根到底,艺术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的产物,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着文艺的历史内容和历
史水平,也只有从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中才能找到文艺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根源。 第二,艺术发展的规律
? 艺术与物质生产都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但物质生产产品的价值在于使用价值,而艺术生
产产品的价值在于审美价值。
? 艺术有其相对独立性,物质生产对艺术生产的决定作用,并不意味着物质生产水平的高低直接决
定着艺术生产水平的高低,物质生产和艺术生产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 第三,文艺创作的原则
? 马恩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把艺术创作看做是反映现实,认识现实的方式之一,提出了艺术创作
中的现实主义原则。
? 恩格斯指出,现实主义原则是艺术创作的最基本原则,这种创作原则的实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必
须从现实出发,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4)伦理观
第一,道德的根源和本质
? 道德是人类的社会活动现象和意识现象,道德的根源应当到现实的人类社会物质生活中区探求;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