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职学生的移动媒介的使用、批判与参与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21:23:1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高职学生的移动媒介的使用、批判与参与

作者:洪晓彬

来源:《教育界·下旬》2017年第10期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与普及,移动媒介素养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文章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是移动互联网的深度用户。他们围绕日常生活场景,通过移动终端实现自身社交、娱乐和信息获取的需求。然而,高职学生的批判认知薄弱、批判行为尚未养成,而参与意向也处于中等水平。

【关键词】高职学生;移动互联网;媒介素养 一、引言

媒介素养思想最早起源于英国。1993年,学者F.R.Leavis和D.Thompson合作出版了《文化与环境》一书,提出了“文化素养”的概念,倡导媒介教育,反對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年人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最低水平的满足”。媒介素养自诞生起,就打下了“媒介批判”的烙印。此后,研究者不断结合媒介技术发展对媒介素养的具体内容进行丰富拓展。每当新的媒介出现,就会引发研究者的兴趣、警惕和批判,新一轮的媒介素养研究也随之出现。1992年12月,在美国召开的“全国媒介素养领导人会议”,提出了简练的媒介素养定义:“具有能够获取、分析、评价、制造印刷与电子媒体能力。”明确将媒介素养界定为一种能力体系。

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众媒介、网络媒介的普及推广,国内开始关注媒介素养研究,学术界经历了国外研究引入、媒介素养理论探讨、立足中国语境开展媒介素养实证研究等阶段,媒介素养作为大学生综合素养的一部分也逐渐成为研究者的一种共识。

高职学生的移动媒介的使用、批判与参与.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lmv34t2ej6tzp834d3b207lq1bb5x01efr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