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目的的概念:是指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关于人的培养质量、规格的总规定,是
指导、调节教育活动的根本因素,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①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②侠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把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① 导向作用:控制教育对象发展方向和预期结果
② 激励作用:指导和支配整个教育活动过程,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 ③ 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3.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① 国家的教育目的
②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③ 教师的教学目标
4. 制定教育目标的基本依据:
1) 教育目标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①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② 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③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2) 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教育理想不同教育目的就不同) 3) 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5. 我国的教育目的
1) 古代的教育目的:君子教育(人文教育)→为了培养学生做官 2) 新中国不同时期:
① 1957年,最高国务会议:“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
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②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
全面发展。”
③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
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④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
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⑤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⑥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和接班人。”
3)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① 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
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② 基本精神:★
a. 我们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
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b. 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
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c.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6.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三大任务:发展身体素质、培养心理素质、形成社会素质。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改变以往教育只重视升学有望的学生的做法,坚持面向全
体学生。
① 要求普遍提高教育质量,逐步缩小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经济发达
地区学校与经济落后地区学校的差别。
② 要求全体适龄儿童都入学接受现代学校教育,防止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学生流失,更反对以学
生智力、成绩、行为不良为借口强迫学生退学,以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③ 要求普遍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现代的公民奠定基础,反对为提高
升学率而只抓少数尖子学生的教育,而放弃或放松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
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① 德育:(方向)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
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② 智育:(核心)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即授予
学生有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
兴趣、情感、意志等 ③ 体育:是指以发展学生体能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
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④ 美育:(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
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即健康的审美观、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⑤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① 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②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
育的本质区别。
③ 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Ps: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人的精神、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是旧时不合理的劳动分工; “社会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勒等; “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培尔、马斯洛、罗杰斯; “人文本位论”:狄尔泰、斯普朗格;
就其表述和内容而言,教育目的具有抽象性、理想性、终极性三个特征; 教育目的层次分三个方面: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和文化历史背景的不同,教育目的的内涵也不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制约性; 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有自然主义教育目的论、自由主义教育目的论和存在主义教育目的论;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要求;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1. 学生本质属性:
1) 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
① 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
② 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 我国主要是“教师中心论”占主导地位 “儿童中心论”→杜威
2. 学生的主要权利:
1) 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人格尊严、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2) 受教育权: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3. 学生的义务:
① 遵守法律、法规;
②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③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④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4. 教师
1) 概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
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使命。 2) 内涵:
① 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②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3) 教师职业的特点:★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① 传道者角色: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 ② 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 示范者角色:规范、垂范、模范、世范 ④ 管理者角色 ⑤ 朋友角色 ⑥ 研究者角色 4) 教师职业的作用:
① 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②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③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对年青一代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关键作用
5.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① 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② 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③ 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④ 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 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 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职业教育能力的特殊要求。
↓
准确、明了、有逻辑性;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富有个性
③ 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3) 教师的职业意识素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