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
1) 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① 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②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又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③ 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
①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② 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3)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
①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②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7.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
① 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② 建立教师威信→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人格魅力、善于同学生交往的能力、对评价手段的使用 ③ 善于同学生交往
④ 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
Ps: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教师道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
热爱教育工作是教师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教师的整体素养是树立教师威信的基础,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效,也是体现教师劳动价值的重要保证; 体现《儿童权利公约》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体现了教师职业角色的示范者角色; 教师的道德素养包括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 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人—人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第六章 课程
1. 课程论与教学论:课程论侧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内容,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内容,即“教
2.
3. 4.
5.
6.
什么”;教学论侧重的是研究如何有效地教学这些内容的问题,即“如何教”。 课程:最早提出者斯宾塞,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① 广义: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② 侠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 课程的分类:
1) 根据课程任务的角度进行分类:
① 基础型课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注重
思维力、判断力等能力的发展和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的培养。
②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
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 ③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2) 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进行分类:
① 国家课程 ② 地方课程 ③ 学校课程
3) 从课程选修的角度进行分类:
① 必修课程 ② 选修课程
4) 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进行分类
①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 ②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卢梭、杜威 ③ 综合课程(广域课程):它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而
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
5)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6)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①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对课程的制约
②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课程的制约
③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身心发展规律对课程的制约 ④ 课程理论的制约 课程流派:
1) 学科中心和活动中心课程论:“如何进行教育”
① 学科中心课程论:(知识中心论)布鲁纳→它主张分科教学,是一种以传递各学科知识
为中心任务的课程观。“六艺”
② 活动中心课程论:杜威→实用主义的课程价值观。
2) 人本主义与社会性再造主义课程论:关于教育与个人、社会的关系问题
① 人本主义课程论:马斯洛、杜威、卢梭→课程应有益于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
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
② 社会性再造主义课程论:洛克、迪尔凯姆、帕森斯→关心的是课程与社会的政治、
经济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课程。 3)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学校教育应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
① 形式教育论:裴斯泰洛齐(“形式教育之父”)→认为学校教育的任务和作用在于发展
学生的智力,官能心理学是它的依据。重逻辑思维方式方法
② 实质教育论:斯宾塞→重知识和技能
7. 课程目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1) 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① 教育目的(总目标) ② 培养目标
③ 课程目标: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操作性、指导性
④ 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指标体系;体现学生学习行为及其变化;具有灵活性,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2) 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8. 课程目标的依据:
① 对学生的研究 ② 对社会的研究 ③ 对学科的研究
9.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
统化活动。
10. 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1)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① 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② 构成: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课时安排、课程开设顺序和
时间分配、考试考查制度、实施要求
2) 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 3) 教科书(课本):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
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11. 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原则:
1) 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 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
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 4) 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里顺序
5) 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12. 课程实施的过程结构:
1) 安排课程表:遵循整体性、迁移性、生理适宜原则 2) 分析教学任务★:教学任务通常包括:
① 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 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
③ 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3) 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① 学生的学习特点有四方面特性: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② 学生的学习特点受三方面影响:基础因素、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 ↓ ↓
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个性特征等 学习经验,积极性 学习内容,教师风格等
4) 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 规划教学单元和课 6) 组织教学活动
7) 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13.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课程原理” 2) 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
3) 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14. 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① 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 ② 搜集信息 ③ 组织材料 ④ 分析资料 ⑤ 报告结果
Ps: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课程有广义、侠义之分,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
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教育学者是杰克逊,杜威及其学生克伯屈是最早研究隐性课程的学者;
课程设计是修订课程方案的活动; 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是学科设置;
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在我国的教育实际工作中,课程一般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通常以选修课和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学科课程最大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简约性; 社会、知识、青少年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第七章 教学(上)
1. 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这种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