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学生为了品德、智能、身心、审美、劳技等各方面素质的发展,而以一定的角色发生相互作用的群体。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2. 班级的产生:挨拉克莫斯→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3. 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
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4. 班级管理的功能:
1)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理自治 5. 班级管理的基本模式:
1) 班级常规管理: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 班级平行管理: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
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马卡连柯 3) 班级民主管理: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
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 班级目标管理:班集体以本班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在德、智、体、美
等诸方面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并能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共同的活动。→德鲁克 5) 其他:功能性取向模式、行为改变取向模式、人际互动取向模式 6. 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由于收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动,学生参加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7.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1)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2)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 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8.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 明确的共同目标 2) 一定的组织结构
3)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9.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10. 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1. 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1)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 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 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12.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① “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 ② “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 13. 班主任管理班级的内容与方法:
1) 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 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