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哲学王)是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最高目标和主要任务。
2. 法国的教育制度是集权制,美国和英国的教育制度是分权制,同样是实施分权制,美国和英国的分权制又有不同,各自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这主要体现了( )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A.经济 B. 政治 C.文化 D.自然 【答案】C
【解析】不同的文化类型必然会影响到教育的类型,影响到教育制度。例如,同为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在教育行政上实施集权制,而美国在教育行政上实施分权制;同样是实施分权制,美国的分权制又与英国的分权制不同,各自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这些都是由于文化的不同引起的。故选择 C。而政治因素指的是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往往存在不同的教育行政制度。 政治体制总的来说,可以分为集权制、分权制,相应地,教育行政制度也可以划分为集权制、 分权制两种类型。原苏联、法国基本上属于集权制,美国、英国基本上属于分权制。
3. 教师在现实情景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探索,并以解决工作情景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的研究是( )
A.基础研究 B. 应用研究 C.行动研究 D.实地研究 【答案】C
【解析】行动研究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 的一种研究方法。它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为教育行动而研究,在教育行动中研究,由教育行 动者研究”。题项描述的就是行动研究。
4. 校本课程的优点有( )①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②有利于通识性知识的学习 ③能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 ④有助于学生掌握系统性知识 ⑤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课程内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⑤ D.②④⑤ 【答案】C
【解析】学校(校本)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开发、设计的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学习通识性和系统性知识是国家课程的目标。
5. 根据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理论,有关课程应该如何设计,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和标准的想法,属于( )
A.经验课程 B. 理想课程 C. 理解课程 D.文件课程 【答案】B
【解析】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①理想的课程,即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如现在有人提议中学开设同性恋教育的课程,并从理论上论证其必要性,就属于理想的课程。这种课程的影响取决于是否被官方采纳并实施。②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③领悟的课程,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由于教师对正式课程会有多种解释方式,因此教师对课程的领会与正式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距离。我国学者将这种由教师重构后的课程称做“师定课程”。④实行的课程,即指在课堂里实际展开的课程。⑤经验的课程,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识别这种课程的方式包括学生问卷、交谈, 以及课堂观察。题项中描述的是理想的课程。
6. 在数学课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处理数量问题的技能和有效运用这些技能于生活、学 习、工作中的能力,这类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坚持( )。 A. 连续性原则 B.顺序原则 C.整合原则 D.纵向原则 【答案】C
【解析】整合性是指将各种课程内容横向联系起来,以便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
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
7.14 世纪欧洲学校的课程有算数、几何、天文等,到 16 世纪增加了地理和力学,17 世 纪又增加代数、三角、物理和化学等。这说明对教学内容变化产生影响的是( ) A.生产力 B. 生产关系 C. 上层建筑 D.政治经济制度 【答案】A
【解析】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8.从教师的教来说,教学环节的基本顺序是( )①评价 ②备课 ③ 辅导 ④上课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答案】B
【解析】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 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环节。
9.泰勒课程设计的四个步骤包括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和( ) A. 研究学生 B.评价学习结果 C. 安排课程内容 D.诊断学习需要 【答案】B
【解析】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 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10. 班主任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选出有针对性的人物和事例鼓励学生,不断提高 学生修养,该教师采用的德育方法是( ) A. 修养 B. 锻炼 C. 榜样 D.制度 【答案】C
【解析】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11. 同一堂课中,有的学生专心听讲,有的学生心不在焉,长此以往,学生之间的学习 成绩有了很大差异。这主要体现了( )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A. 遗传 B.学校环境 C.社会环境 D.个体活动 【答案】D
【解析】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 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2. 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形式结合起来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 文纳卡特制 B. 道尔顿制 C.特朗普制 D.分团制 【答案】C
【解析】特朗普制是本世纪 50 年代出现于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它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大班集体教学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几个平行班统一上课。之后的小班课研究讨论大班课上的教材,由 15-20人组成一个小班。然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 40%,小班研究占 20%,个人自学占 40%。
13. 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这是 指教师的( )
A. 专业理想 B.专业知识 C. 专业能力 D. 专业自我 【答案】B
【解析】教师的教育专业知识素养包括: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②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③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其中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属于条件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中有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教师必须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14. 下列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隐性课程
B.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必修课程
C.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重要形式 D.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侧重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答案】A
【解析】显性课程也称正规课程指学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即在课程表上应该体现的课程,显著特点是计划性。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必修课程,是计划之内预期的课程,因此是显性课程而非隐性课程。
15. 提出教学过程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的教学理论是( ) A. 皮亚杰的认知结构发展理论 B.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 C.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D.赫尔巴特的传统化教学理论 【答案】C
【解析】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20 世纪中期,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将其心理治疗观推广到教育中,形成的在西方国家广为流传的一种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情感为基调、教师是促进者、学生自我发起的学习与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着眼于教学的长期、间接的效果、倾向、变化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16. 《论语》中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里体现出的教育原则是( )
A. 长善救失原则 B.疏导原则 C.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B
【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善于诱导他的学生,其弟子颜回这样称赞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7. 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 ) A. 优秀班主任的指导 B.教师集体的写作 C. 专业机构的培训 D.班主任的自我反思 【答案】D
【解析】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所以教师成长的关键与核心是反思,故本题选择D。 18. 小学数学老师在教除法时,是这样设计的:“如果有 12 个馒头,每人吃了 3 个,能够分给几个人吃?每人吃 2 个呢?每人吃 1 个呢?每人吃半个呢?”该数学老师的做法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科学性与思想性和统一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答案】B 【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题中数学老师将理论上的除法题给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解答,充分遵守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9. 班级组织按照社会需要和教育目标给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形成生活基本技能。这主要体现了班级组织的( )
A.个性化功能 B.满足需求功能 C.矫正功能 D.社会化功能 【答案】D
【解析】班级(组织)具有社会化功能和个体化功能。
(1)社会化功能: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
的基本技能、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角色学习的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2)个体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满足需求功能、诊断功能、矫正功能。 20. 某校初一(1)班的班级规定“早读迟到者,罚做教室卫生一周”,该班同学李晓刚又迟到了,班主任找他谈话,李晓刚说“班级是你说了算,又不是我同意的,我已经被罚了,你还找我干嘛?”可见,该班在制定班规时违背了( ) A.整体性原则 B.规范性原则 C.民主性原则 D.导向性原则 【答案】C
【解析】由题干可知,该班在制定班规时,是由教师制定,并没有征得班级同学的同意,违背了班级同学全员参与的原则,违背了民主性原则。
21.根据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下列取向中属于习俗水平的是( ) A.社会契约取向 B.惩罚和服从取向 C.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 D.好孩子取向 【答案】D 【解析】科尔伯格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取向)、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好公民取向),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故本题选 D
22.李老师是某中心小学的新教师,一天给小学一年级学生上语文课《春姑娘来了》。课堂上,他用 PPT 展示了很多图片,并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们七嘴八舌,有的说看到了河, 有的说看到了树,有的说看到了花??李老师说:“我看到春姑娘来了”。下列对李老师的 教学评价,不正确的是( )
A.李老师采用了问答法,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
B.李老师采用了实物直观教学法,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春姑娘来了”
C.李老师在课堂上呈现的图片与“春姑娘来了”之间,铺垫启发不够,学生难以理解 D.李老师对一年级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认识不够,效果不太好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李老师提问,学生积极回答,是问答法,学生参与度高;学生七嘴八舌,说出了老师预期之外的答案,说明李老师没有认识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铺垫启发不够,致使学生没有理解图片,课堂教学效果不够好。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实物直观。故本题选 B。
23.皮亚杰在儿童的观察中发现了“集体的独白”现象,即在团体中,每个个体都在高兴地谈论事情,但仔细听却发现他们之间并没有实际的交流和互动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个体处在认知发展的( )
A.前运算阶段 B.感知运算阶段 C.形式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答案】A
【解析】处于前运算阶段(2-7 岁)的儿童有思维不可逆、思维不守恒、泛灵论、自我中心、集体独白等特征,其中集体独白即“在群体里,每个儿童都热情地说着,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真实的相互作用或者交谈”。
24. 学生在掌握蔬菜的一般特性之后,再学习青菜、萝卜、黄瓜等蔬菜的具体特性,这类学习属于( )
A. 上位学习 B.组合学习 C.并列学习 D.下位学习 【答案】D
【解析】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其中,原有观念和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即下位学习(或称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或称总括学习)和并列学习(或称组合学习)。
(1)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