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这节课是8年级上第一章第4节的内容,主要介绍了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混合态的特点以及常见的溶剂,是在学生学完水的组成、水的浮力后,对水的一些特性的首次学习,也是从物理知识向化学知识的过渡,同时为以后物质的溶解性、溶质质量分数等有关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小学科学的学习已经知道了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而平时的生活经验也让学生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但是区分它们则需用到比较、分类、猜想和实验探究等多种科学方法,是一堂与生活实际结合比较紧密的课,教材的这个编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科学规律,我个人觉得是比较好的。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及小学的科学学习,他们对科学探究一般步骤已比较熟悉,在加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已经初步具备实验观察的能力,以及能细心观察实验,描述出实验现象,并归纳总结。同时学生对课堂自主、民主的要求较为强烈,所以此节课设计以学生猜想、比较和实验探究的形式为载体来形成学生的知识体系,是受学生欢迎的。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3、了解其他常见的溶剂。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有关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细心的好习惯,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只要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使学生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态度。
2、让学生养成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特征及其区分;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难点:溶液概念的理解;准确区别悬浊液、乳浊液与溶液。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提出问题
1、出示下列图片,提出问题:同学们平时所喝的这三种饮料味道一样吗?
1
图1 牛奶 图2 橙汁 图3雪碧
2、这些饮料中有什么物质?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
由此引导学生认识:这些饮料都是水和其他物质混合在一起的,其他物质分散在水的各处。
3、不同物质在水中分散的状况是否相同? 由此引入新的学习课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根据图片所提供的三种熟悉饮料着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不同状态的物质能分散到水中。这样既能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又能放松学生心情,从而活跃学生思维。
(二)新课探究 1、溶液
(1)教师演示实验:①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加入水中,②将固体的碘加入酒精中,并不断振荡,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时要求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振荡后大家是否还能看到二种固体颗粒呢?
◆ 静置在桌面上约一分钟,高锰酸钾与水、碘和酒精出现分层现象了吗?
◆ 高锰酸钾、固体碘、水和酒精四种物质中,什么物质被溶解?-------像高锰酸钾、
碘被溶解的物质科学上把它称为溶质。什么物质能够溶解其它物质?------像水和酒精能溶解其它物质科学上把它称为溶剂。 ◆ 混合形成的液体具有什么特点呢?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归纳得出溶液的组成以及溶液具有均一、稳定的性质。
(2)学生思考:根据以上实验,固体可以作为溶质,那么液体和气体是否也可以作为溶质呢?
(3)教师演示:①将3滴酒精滴入水中,观察现象,②出示一瓶未开的雪碧饮料,然后打开瓶盖,让学生观察现象。
(4)分析生活现象:鱼为什么能够生活在水中,它需要的氧气来自哪里?为什么河里要用水泵喷水?
归纳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溶质。
2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解决能力,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5)出示练习,让学生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①糖水 ②酒精溶液 ③氢氧化钠溶液 ④碘酒溶液 教师归纳总结如下:
◆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溶质是固体、气体,溶剂是液体;
◆ 两种液体互溶时,一般情况下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 ;但有水时,不论
水的多少,水是溶剂。例如:95%的酒精中5%的水是溶剂 ◆ 在溶液中,不注明溶剂时,一般溶剂指水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并让学生做到有“法”可依。 (6)学生思考:①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气体,那溶剂一定是水吗?能否举
例说明。
②同种物质在不同液体中溶解能力相同吗?能否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该环节的目的让学生认识到溶剂不一定是水,可以是其它液体,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从而拓展学生思维。
2、悬浊液和乳浊液
教师播放农夫果园的《喝前摇一摇》广告视频,并提问:①喝前为什么要摇一摇?②它属于溶液吗?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强调如何振荡试管?如何用滴管滴加液体?加液体的量多少适宜?
(1)学生活动:将食盐、粉笔灰、色拉油分别加入3支装有水的试管中,色拉油加入一支装有汽油试管中,分别振荡,并静置一段时间,将实验现象记录表中。 编号 实验操作 振荡后的现象 静置后的现象 1 水中加食盐 均一 稳定 2 水中加粉笔灰 浑浊、不透明 不稳定 3 水中加色拉油 浑浊、不透明 不稳定 4 汽油中加色拉油 均一 稳定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试管1和4未出现分层现象,说明物质的分散是均一、稳定的,而试管2和3出现明显分层现象,说明物质的分散是不均一、不稳定的。
(2)教师提问:①这两种物质的分散现象存在有何异同的?——分散时的共同点:都是物质以小颗粒的状态分散在液体中的各处。分散时的不同点:有的颗粒大,有的颗粒小,有的透明,有的不透明。归纳规律:凡透明的都不分层——均一、稳定;凡不透明的都分层——不均一、不稳定。
②试管2和3分散所形成的物质有何区别?色拉油上浮、粉笔灰沉底,科学上把类似
于色拉油和水形成的浊液称为乳浊液,类似于粉笔灰的浊液称为悬浊液。
3
③学生列举生活中哪些液体属于乳浊液?牛奶(静置后上层会有一层油脂)、肥皂水。悬浊液呢?泥水、钡餐、血液。但关于钡餐和血液需要解释说明,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识记。
硫酸钡 胃十二指肠钡餐造影,粘膜相
解释:钡餐透视就是病人食入钡餐,钡餐在含有盐酸的胃酸中不会溶解,从而可以像摄入的食物一样成功粘在胃壁上。胃壁有溃疡等表面损失的部位则无法粘上。对胃部进行x光拍摄,由于X光无法透过硫酸钡固体,钡餐将在照片上留下阴影,而未留下阴影的部分即为病变部位。
血液 分层的血液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比较和分析能力,从而让学生明白实验和观察是学习科学两种重要的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广告里蕴含丰富的科学知识,学科学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
3、学生讨论比较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和联系,并完成下表。 溶液 悬浊液 固体 乳浊液 液体 分散物质原来的状态 固体,液体、气体 静置后的特征 均一、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久置分层 4
共同点 实例 碘酒、蔗糖水 都是混合物 泥浆、血液 牛奶、肥皂水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比较归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知识,从而让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异同点。 (三)课外思考
1、如何将衣服上油污洗去?为什么?
2、服装干洗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干洗衣服不能即日领回? 3、同种物质在不同液体中溶解能力相同吗?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思考设计,不但可以巩固学习成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促进新知识的巩固与发展,并将科学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