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粒结合,由pCDH质粒提供复制原点;
(3)受体细胞为动物细胞时,常用的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的方式为显微注射法;病毒为寄生生物,因此可利用病毒的侵染性将CAR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DNA上; (4)根据题图分析,CAR-T细胞对癌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是通过与癌细胞特异性结合再使癌细胞裂解,故起主要作用的是CAR蛋白的胞外结合区,CAR-T细胞疗法具有持久性是因为CAR-T细胞与细胞免疫相似,能够在体内形成记忆细胞。
【点睛】重组DNA分子根据受体细胞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导入,动物细胞常采用显微注射法,植物细胞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微生物采用氯化钙处理。答题时需要结合题目信息判断受体细胞类型,选择适当的导入方法。
33.反硝化细菌能将硝态氮(如N03-)转化为氮气(2N03-+l0e-+12H+→N2+6H20),广泛用于污水 处理。科研人员开展好氧反硝化细菌的筛选和固定化研究,主要过程及结果如下。请回答:步骤1菌株初筛、纯化和鉴定将1g活性污泥稀释成不同浓度的溶液,各取50μL稀释液均匀涂布到含有溴麝香草酚蓝(BTB)的初筛培养基上(BTB是一种酸碱指示剂,在弱酸性溶液中呈黄色,弱碱性溶液中呈蓝色,中性溶液中呈绿色,初筛培养基呈绿色),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获得单菌落,再进行纯化和遗传鉴定。
步骤2制备固定化细菌配制海藻酸钠等溶液并灭菌。在无菌条件下制备固定化小球,用无菌水冲洗并保存。
步骤3不同C/N(碳氮比)对反硝化效率的影响研究配制不同C/N的培养液,每种培养液分两组,分别加入100粒固定化小球和0.8mL的菌液,在30下振荡培养48h后,测定培养液中NO3-的去除率,结果如图。
(1)步骤1中,初筛培养基中的氮源应是____。在细菌培养过程中,需要放置未接种的培养
基一起培养,其目的是____。初培结束时,选择的目标菌落周围应呈____色。
(2)步骤2中,海藻酸钠等溶液的灭菌方法是____。制作的凝胶球不宜过大,否则会使小球的____减小,影响小球内外物质交换.进而影响反硝化效率。
(3)步骤3中,若每个固定化小球包埋的细菌数量为19×l06个,则实验接种的菌液中反硝化细菌的密度约为____(保留一位小数)个?mL-1。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化会使细菌的反硝化效率略有下降,可能的原因是____。
(4)用反硝化细菌进行污水处理过程中,有时需要向污水中加入少量淀粉。结合实验结果分析,添加淀粉的主要目的是____。
【答案】 (1). 硝态氮(或NO3-) (2). 检验培养过程中培养基是否受到杂菌污染 (3). 蓝 (4). 高压蒸汽灭菌 (5). 表面积与体积比(或相对表面积) (6). 2.4×108 (7). 固定化阻碍细菌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或减少了对细菌O2、NO3-等的供应) (8). 提高污水中的C/N,以提高细菌对污水中NO3-的去除率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得,反硝化细菌是以硝态氮作为氮源的一类微生物。分析题图可得,随着C/N值上升,菌株对污水中NO3-的去除率先上升后下降,且游离菌株的NO3-的去除率略高于固定化菌株的NO3-的去除率。
【详解】(1)根据题意可得,反硝化细菌是以硝态氮作为氮源的一类微生物,故初筛培养基中的氮源应是硝态氮;放置未接种的培养基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培养基是否收到杂菌污染,用于对比;反硝化细菌可将硝态氮转化为氮气,反应过程中有2N03-+l0e-+12H+→N2+6H20,消耗培养基中的H+,故会使菌落附近呈弱碱性,菌落周围的培养基呈蓝色;
(2)溶液的灭菌方法通常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制作的凝胶球如果过大会使得小球的相对表面积(即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减小,影响物质交换,进而影响反硝化效率;
(3)每个固定化小球包埋的细菌数量为19×l06个,每组培养液中加入100粒固定化小球和0.8mL的菌液,所以反硝化细菌的密度约为(100×19×106)÷0.8=2.4×108个·mL-1;固定化会减少细菌细胞与O2、NO3-等的解除,阻碍了细菌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导致细菌反硝化效率略有下降;
(4)加入淀粉作为碳源,能够提高污水中的C/N值,结合题表中数据可分析得,提高污水中的C/N值,能够提高细菌对污水中NO3-的去除率。
【点睛】判断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的酸碱性时不能只从产物中判断,还需要结合代谢过程来判断其中的酸碱变化,本题关于反硝化细菌的代谢产物的酸碱性就是一个典型,细菌代谢产物为N2,呈中性,但是最终使酸碱指示剂呈弱碱性的原因是在代谢过程中消耗了H+,使细菌附近的培养环境呈弱碱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