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等温线的判读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6 15:17:0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等温线的判读

①等温线的应用:

判断某地的气温值:由等值线变化趋势判断或估计某点气温值。

判断南北半球位置: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为北半球, 由北向南递减为南半球。 判断海陆分布及季节: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7月份向北凸出;海洋相反。 判断洋流流向及性质:等温线由低纬向高纬弯曲为暖流,反之为寒流。

判断地形特点: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闭合的等温线图,内高外低为盆地,外高内低山顶(地)。

②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常见因素有,太阳辐射、地形地势等下垫面状况、大气运动及天气特征、洋流等等。若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表明该地气温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表明该地气温受海洋影响显著;若等温线与山脉走向或高原边缘大致平行,则表明该地气温受地形影响显著。等温线越密集表示气温变化越大,温线平直,表明下垫面性质单一。 B、等压线的判读:

①等压线与风向和风力判断:风向,先明确高、低气压区,即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再参考地转偏向力画出风向即可。通常,闭合的等压线图中,等压线密者,风大。若气压梯度相同,摩擦力小者,风大。

②等压线与天气系统判断:闭合的等压线图中,气压值外高内低为低压,亦称气旋;内高外低为高压,亦称反气旋。一组等压线向同一方向凸出,凸向低处为高压脊,凸向高处为低压槽。

(一)气温高低

1 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①地面-大气系统的热量收入(太阳辐射)支出(由于地面和大气反射、散射和辐射而射向宇宙空间的热能)状况②地面状况如热容量大小(水体热容量大,陆地小)、地形等③大气运动与洋流的热能输送和交换情况④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大气成分、地面状况,释放人为废热等)。 2 分析方法:

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

大气自身条件(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大气密度)—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和保温作用的强弱

下垫面(海陆差异、洋流、地形、地面反射率等)—大气的直接热源,影响热量的吸收和再分配

人类活动——影响大气和下垫面

(二)气温的时间变化:取决于地面储热量的多少,落后于太阳高度的日变化与年变化。 1 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 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14:00)左右。 2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幅度。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凹地(山谷)>高地(山峰);低纬度>高纬度;晴天>阴天。 3 年变化:(注意:回归线之间赤道附近地区为双波型:最高为4、10月,最低为7,1月。) 地面性质 太阳辐射最强月 气温最高月 太阳辐射最弱月 气温最低月 年较差

大陆 6月(12月) 7月(1月) 12月(6月) 1月(7月) 大 海洋 6月(12月) 8月(2月) 12月(6月) 2月(8月) 小

4 气温年较差: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高纬度>低纬度; (三)气温的垂直分布

1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左右。 2 逆温:若对流层局部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降低很慢甚垂直运动,不利于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加剧大气污染的严重程度。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①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强烈,近地面大气迅速冷却,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上而下消失。夏季较弱,冬季较强。②地形逆温:在盆地和谷地中,夜晚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到置现象。 (四)气温的水平分布

1 受地球球体形状影响,太阳辐射高低纬分布不均,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等温线大致东西延伸,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

2 由于热容量差异,同一纬度气温夏季大陆>海洋,冬季大陆<海洋,导致等温线发生弯曲,大陆上等温线1月前后向南弯曲(凸出),7月前后向北弯曲(凸出),海洋上相反。

3 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故大陆上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弯曲或出现低值中心,一般是受山地或高原的影响。等温线向低温方向弯曲或出现高值中心,一般为高大山脉背风(指冬季风)处或盆地地形。

4 海洋上暖流经过,气温高,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弯曲。寒流经过,气温低,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弯曲。

5 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7月份20°N——30°N的沙漠地区,炎热中心为撒哈拉沙漠;最冷的地方在7月的南极大陆;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1月的西伯利亚。 6 中国的气温分布:

A、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北方纬度高,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且白昼时间短,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加剧了寒冷;南方地区受到层层山岭

0

的阻拦,冬季风影响小一些。最冷的地方是漠河,最热的是南沙群岛。一月份0C等温线在秦岭---淮河线附近,为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B、夏季南北普遍高温——北方太阳高度虽比南方低一些,但白昼时间长,获得的太阳辐射量与南方相差不大。且南方阴雨天气比北方多,太阳辐射削弱较多。最冷的是青藏高原,最热是吐鲁番盆地。

7 中国温度带的分布(见表格) (五) 等温线分析:

数值自南向北递减——北半球; 数值自北向南递减——南半球

等温线密集——气温差异(温差)大;等温线稀疏——气温差异(温差)小。

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地与高原边缘等温线密集;平原、高原内部等温线稀疏;同一区域冬季等温线密集,夏季等温线稀疏。

等温线大体沿东西(纬线)方向延伸,数值在南北方向变化――太阳辐射是主要影响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海陆分布或洋流是主要影响因素 等温线大体与等高线(或与山脉走向)平行――受地形因素影响

等温线平直——下垫面性质单一。(如南半球40°---60°处的等温线较平直,说明海洋面积大,性质均一。)

等温线弯曲——等温线向高纬(低值方向)凸出,表明气温比同纬高;等温线向低纬(高值方向)凸出,表明气温比同纬低。

等值线闭合:局部温暖中心或低温中心(“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如中心气温高,可判断为盆地;如中心气温低,可判断为山地。

(六) 人类活动的影响:①改变大气成分,如CO2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变暖;排放消耗臭氧层物质,使得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烟尘则削弱太阳辐射②改变下垫面,植树-森林降低气温的大陆度,提高湿度,建造大型水库起到的作用相似③释放人为废热,如城市热岛

的形成。

四、等值线的基本特点

1.同一条等值线上的数值相等。

2.等值线为闭合曲线,有时因图示范围较小,而显示为不封闭。 3.两条等值线一般不能相交,等高线图上悬崖可以显示为重合状态。 4.相邻的两条等值线数值相等或差一个等值距。(特殊原因直接标出每条数值者除外) 五、判读的一般方法 1.读数值——等差距(每相邻的两条线数值差相等或为0);同一等值线两侧数值一般不同;变化趋势;数值范围和极植

2.读疏密状况——表明变化大小,同时分析引起变化的影响因素 3.读走向——同时分析影响因素

4.读等值线的弯曲方向——可添加辅助线,变抽象为直观,同时分析影响因素

5、辨方向——坡向由高处指向低处,垂直于等高线。近地面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6、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同时分析引起闭合原因,变化的趋势和数值范围 下面以等高线、等温线和等压线三种等值线为例列表说明:

数值 等高线 1、地势起伏大小 2、海拔最大值和最小植 1、坡度陡缓:陡密缓疏 疏密程度 2、坡面凹凸:凹坡高密低缓,凸坡高缓地密 等温线 2、区域温差大小 1、温度变化大小:密大疏小 2、冬季密夏季疏 3、温带密热带疏 4、陆地密海洋疏 1、与纬线平行:太阳辐射 延伸方向 地形走向 2、与海岸线平行:海陆位置 与等高线平行:地形、地势 1、向高纬突出:夏季的陆地,1、山脊:凸向数值低处 弯曲方向 2、山谷:凸向数值高处 3、鞍部:两山或两谷之间 冬季的海洋、暖流经过、暖气流经过,地势较低 2、向低纬突出:夏季的海洋,冬季的陆地、寒流经过、寒气流经过,地势较高 近地面风向由高辩方向 坡向垂直于等高线,并由高处指向低处 压指向低压,与等 压线斜交,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1、盆地、谷地:夏季炎热中心,冬季温暖中心 2、山地、高原:冬季和夏季都是低温区 3、表示温度不在正常值范围。特点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1、高压中心:中间高,四周低 2、低压中心:中间低,四周高 3、表示气压不在正常值范围。特点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1、高压脊:凸向低处 2、低压槽:凸向高处 风速大小:密大疏小 等压线 2、区域气压差值大小 1、南北半球:向北减与向南减 1、高低气压中心 1、山顶、山峰:中间高,四周低 2、盆地、洼地:中间低,四 局部闭合 周高 3、表示坡度不在正常值范围。特点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如:例1。 (二)等温线

1.根据数值判断半球:判断依据是气温由低纬向两极递减。 结论:数值向北递减,为北半球;数值向南递减,为南半球。 2.根据等温线判断气温差异 判断依据:(1)同图幅中:等温线越密集一一气温差异越大;等温钱越稀疏一一气温差异越小。(2)不同图幅,可计算等距离的温差。

结论:(1)冬季密集,夏季稀疏,特别是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明显。 (2)一般南半球较北半球稀疏且平直,海洋较陆地稀疏且平直。 3.根据等温线的走向判断影响因素

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影响因素:纬度因素导致太阳辐射的差异 等温线与海岸大致平行一一影响因素:海陆因素导致受海洋影响程度不同 等温线与山脉走向(等高线)平行一—受地形因素影响

等温线为闭合一一受地形垂直影响(温度与高度反相关) 4.根据等温线弯曲判断海陆季节(月份)

判断依据:海洋与大陆热容量不同,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 结论:夏季: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弯曲;冬季: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弯曲。7月: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凸,海洋等温线向南凸1月:全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凸,海洋等温线向北凸

5.根据等温线弯曲判断洋流性质 在海洋中,等温线弯曲的方向与洋流方向一致,再根据等温线数值递减方向判断半球及洋流性质,还可以根据大洋名称判断洋流名称。

等温线向低值(或高纬)弯曲的舌部顶端一暖流 等温线向高值(或低纬)弯曲的舌部顶端一寒流

6.根据等温线判断气压和地势:气温越高,地势越低;同高度则气压越低。

二.等温线图

等温线图是用若干条等温线来表示一个地区气温分布的专用地图。这种图能帮助人们形象地确定气温分布的空间概念,了解气温递变方向和规律,并进而分析各地区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要注意分析下列各项。(表1-8) 判断项目 南北半球 规律分解 自北向南等温线度数递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度数递增是南半球。 自北向南等温线度数递增或自南向北等温线度数递减是北半球。 等温线凸向因素分析 等温线凸向低纬 ↓ 气温比同纬度低 ↑ 冬季大陆 夏季海洋 寒流经过 地势较高 等温线凸向因素 夏季大陆 冬季海洋 暖流经过 地势较低 冬季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陆地比同纬度海洋温度低),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海洋比同纬度陆地温度高)。夏季陆地海洋 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陆地比同纬度海洋温度高),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海洋比同纬度陆地温度低)。 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冬、夏季节差异性。 月份 1月: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与 陆地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等温线向北弯曲。 季节 7月: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等温线向南弯曲。 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向一致。寒流经过地区水温低,等温线凸向低寒流暖流 纬。暖流经过地区水温高,等温线凸向高纬。 地形 高低 起伏 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说明该处地势降低。闭合等温线图,温度内低外高为山地,内高外低为盆地。 ↓ 气温比同纬度高 ↑ 等温线凸向高纬 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温差大小 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二、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等温线图的判读主要根据图上等温线的疏密和弯曲分布情况来判断气温的变化规律,根据气温(水温)分布特点来分析影响因素。

(1) 等温线图的判读的基本知识

1、等温线的疏密: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气温水平分布上的差异大小,若就同一地区,两个季节相比,疏者,气温差异小,如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等温线就稀疏,冬季气温差异大,等温线就密集。

2、等温线的弯曲:等温线平直,表明下垫面性质单一;等温线分布,并不完全与纬线或海岸线相平行,有时向北突出,有时向南凸,这表明等温线分布还与大气运动、洋流、地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2).分析影响某地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还是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高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就低。若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表明该地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②北半球,1月份(冬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7月份(夏季)正好相交。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至,据此判断图所示区域为夏季(7月)

③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表明该地受海洋影响显著,如 我国7月份平原区气温分布情况。

④如若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则表明该地气温受地形影响,比如1月份我国东北地区,等温线平原向高纬突出,这是受东北地形成“马蹄形”影响.

⑤洋流因素: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凸,沿岸地区增温增湿;寒流等温线向低纬凸,沿岸地区降温减湿。

⑥闭合曲线:盆地增温,山地降温。

搜索更多关于: 等温线的判读 的文档
等温线的判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m9zq4xrq1371qz5cnp7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