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友好的替代能源,以减少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二是保护现有的植被,特别热带雨林,恢复和重建森林植被,提高森林生产力,使大气库中的碳重新固定到绿色植物中。
2. 植物群落在地球上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因为地球上环境条件分布具有规律性,特别是热量和水分条件及它们相互配置状况决定了地球上植物群落分布的总体格局。气候条件随着纬度和经度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而植物群落的分布也随之呈现有规律的变化。1)纬度地带性:热量条件为主导因子,分布规律为: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2)经度地带性:水分条件——主导因子 东——西(中国):湿润森林植被-半湿润森林草原区-半干旱草原区-干旱荒漠区。
就我国而言,这种地带性规律非常明显。从南到北,随着太阳辐射(热量)主导因子的逐渐减弱,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向地带性。从东到西,随着降雨量的逐渐减少,依次分布着湿润森林、半湿润森林草原、半干旱草原与干旱沙漠区,称为植被分布的经向地带性。两者合称为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
习题三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每对4分,共20分)
1.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有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
2.进展演替:群落向所在区域内结构最复杂,稳定性最高的群落发展。
逆行演替:在外力的作用下,群落向结构简单、稳定性下降的方向退化。
3.光补偿点:当植物光合作用所生产的有机物质恰好抵偿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有机物质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光合作用达到最大时的光照强度。
4.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所有样方数的百分比,表示某物种在群落中分布的均匀程度。
盖度:是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又称投影盖度。
5.群落: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在特定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生物种群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就是生物群落,包括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
生态系统: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生态学功能单位。
二、 选择题(每个2分,共10分) 1.B 2.B 3.D 4. C 5.C 三、 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生物成分。 2.热。 3.互利共生。 4.生态幅。 5.随机型分布。
6. 团粒结构。 7. 原生演替。 8. 他感(化感)作用。 9.种群。 10. 动物。
四、 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写出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方程,并概述方程的生物学意义。 逻辑斯谛方程:4分
dN/dt=rN(1-N/K)
生物学意义:6分
长模型的基础;二是农林渔业生产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
一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型;三是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2.简答水的生态作用。
水的生态作用:(1)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2)水是生物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原料谢;(3)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4)水为生物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环境;(5)水分还可通过湿度、降水等影响生物的生态环境;(6)水影响动植物的数量和分布。(每小点2分,答对5个以上给10分)
五、 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试述海拔高度对植物的影响。
① 海拔高度是山地地形变化最明显的因子之一。因温度递减率的关系,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在一定的范围内,海拔高度增加,空气湿度和降水量也增加,超过一定范围后降水量又有所下降。(5分)
② 高海拔地区因湿度低而湿度大,土壤微生物活动受阻,有机质分解较慢而积累较多,淋溶过程和灰化过程加强,土壤酸
度偏高。(5分)
③ 山地条件由于气候、土壤条件的变化,一个树种只分布在一定的海拔高度范围内,不同的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的森林植被,愈往高处则北方的较耐寒成分就逐渐增加,到达一定高度后,由于温度太低,风力太大,不宜于树木生长,成为树木分布的上界,即高山树木线。(5分)
2.试述单元演替顶极理论与多元演替顶极理论的异同。
克里门茨认为,在一定区域内,按照演替的进程,植物群落相继替代,通过一系列演替阶段,最后达到与该区域气候相适应的相对稳定的群落即为顶极群落。一个气候区内只有一个气候性演替顶极。现存的各种类型的群落,无论其生境条件和群落性质如何不同,如果给以充足的时间,最终都将趋向于一个单一性的顶极群落,称之为单元演替顶极。(4分)
坦斯利认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相对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终结了演替的进程,就可称为顶极群落。在一个气候区域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集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极,除了气候顶极之外还可有土壤顶极、地形顶极、火烧顶级、动物顶极等,称为多元演替顶极。(4分)
由此可见,不论是单元顶极论还是多元顶极论,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而顶极群落在时间上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和生境相适应的。两者的不同点在于:①单元顶级论认为,只有气候才是演替的决定因素,其他因素都是第二位的,但可以阻止群落向气候顶极发展,多元顶极论则认为,除气候以外的其他因素,也可以决定顶极的形成。②单元极论认为,在一个气候区域内,所有群落都有趋同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极;而多元顶极论不认为所有群落最后都会趋于一个顶极。(7分)
习题四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间接因子。 2. 碎屑(腐生)食物链 。
3. 均匀分布 , 随即分布, 集群分布。
4. 种子的繁殖及动物的迁移,群落内环境变化,种内和种间关系 。
5. 光合时间, 光合面积 ,光合能力。 6. 林冠层。
7. 林德曼效率 。
8.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B。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D。 2.C。 3.C。 4.A。 5.B。 三、解释下列成对名词(每题4分,共20分)
1.竞争与生态位:竞争是指生物为了生存对食物及环境资源的争夺。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包括生物间的关系。竞争导致生态位的分化,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减轻物种间的竞争作用,使物种共存。
2.层次和层片:层次是指群落结构在垂直空间的分层现象。层片是指具有相同生活型的不同植物的组合。两个概念分别反映出群落是垂直和水平结构上分化的基本单位。
3.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原生演替是指起源于原生裸地的演替;次生演替则是指起源于次生裸地的演替。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起源的生境中是否具有繁殖体,原生裸地市没有任何繁殖体的,而次生裸地则保留有原来的繁殖体。
4.生物量和生产量:生物量是指任一时间某地某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重量。级单位面积当时所测的生物体的总重量。生产量是指某一时期内有机物质增加的总重量。生产量不仅包括保留下来的有机物质的重量,还包括过去生产和后期损失的有机物质。而生物量多是指现存量。
5.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的过渡区域,往往同时具有相邻两个群落某些特征。边缘效应是指在过度带内物种数和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称边缘效应。 四、简述题(共20分)
1.树种的耐荫性是指其忍受庇荫能力,即树种在庇荫的条件下,能否完成更新和正常的生长发育的能力。鉴别树种的耐荫性:
1)在林冠下能否完成更新过程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2)喜光的树种CP和SP较高,而耐荫树种偏低;
3)喜光树种生长快,开发结实早,寿命短,而耐荫树则相反。
影响树种耐荫性的因子有:年龄;气候; 土壤等。 2.生态对策是指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所采取的生存及生活的策略,主要有生殖对策、取食对策、逃避捕食对策、种群扩散对策等。
其中最为代表的是K-r对策。R.H.MacArthur,总结了前人在生物使的研究:在稳定环境下,动物的的繁衍接近于环境容纳量,即近似于K值,因此在稳定的环境中,谁能更好的利用环境承载力,达到更高的K值,对其就有利;而在不稳定的环境中,灾害经常发生,因此,具有较高的繁殖力对水就有利。
影响因子 r-对策 K-对策 气候 多变,不确定,难预稳定,较确定,测 可预测 死亡 具灾变性,无规律,有规律,密度非密度制约 制约 存活 幼体存活率低, 高 数量 变动大,不稳定,远远低时间上稳定,于环境承载力 接近K值 种内(间)竞争 多边,通常不紧张 经常保持紧张 选择倾发育快,增长力高,体型发育缓慢,竞争力向 小,多次繁殖 高,延迟生 提高生育 育,体型大,多次繁殖 寿命 短,通常少于一年 长,通常大于一年 最终结果 高繁殖率 高存活率 3.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组分构成。又分4种结构、3大生物功能类群。
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自然的环境条件,实生物生存的基础,也是系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生物因素。 (2)消费者:包括1-4或5级消费者,和杂食动物及食碎屑者(deritivores)、寄生生物等。
(3)分解者:是任何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包括一些动物、昆虫和细菌、真菌等各种微生物。 五、问答题(共30分)
1. 森林减少地表径流与保持水土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实现的:
(1)林冠的截流作用,既可以吸收一定的降雨,也可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击溅作用;
(2)树干径流作用,减缓雨水迅速进入地表;
(3)枯枝落叶的作用,可以吸收大量的水分,也可过滤地表径流的土壤颗粒;
(4)地被物的作用,保护土壤,减缓地表径流;
(5)森林土壤的水分吸收,由于森林土壤的良好结构,可以吸附和储存大量的水分,并且不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通过以上环节,森林利用复杂的层次结构,地上与地下系统的相互作用,实现其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的作用和功能。
2. 种群Logistic增长模型是比利时学者Verhulst 1838年创立的。
逻辑斯蒂增长模型是指种群在有限环境下,受环境制约且与
密度相关的增长方式: Nt=k/1+(1- Nt / k)e-rt
A.前提条件:有一环境容纳量;增长随密度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B.种群增长的5个时期: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
C.生态学意义:两种间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最大持续生产量的确定;r和K对策在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意义。
习题五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循环。 2. 间接因
子。
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 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
5.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6. 随机型,均
匀型和集群型 。
7.碎屑食物链。8. 碎裂、异化和淋溶,25/1。9. 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 。 10. 100% 。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C。 2. B。 3. D。 4. A。 5. D。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
1.生态入侵: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把原来不属于本地的物种引入当地,其种群在适应当地环境后迅速扩张,并造成对当地物种的排挤或造成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2.生态过渡带:生态过渡带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间的交错地带,称生态过渡带或群落交错区。他往往同时具有两个群落的共同特点,具有物种种类多、物质和能量流动大等特点。 3.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包括生物间的关系。 4.Gaia假说:生命或者生物圈可以调节或者保持气候以及大气层的組成 以适合其生长,反映出生物对环境的调节和适应。5.自然稀疏:是指森林随着年龄的增长,单位面积林木株数不断减少的现象。是森林种群密度调节的最重要表现。
6.生态因子的可补偿性:是指某个因子在数量上的不足,也可以通过其他因子在数量或浓度的增加,来补偿其数量的不足,称生态因子的可替代性。不可替代性是绝对的,可补偿性是相对的。 7.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原生演替是指起源于原生裸地的演替;次生演替则是指起源于次生裸地的演替。两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起源的生境中是否具有繁殖体,原生裸地市没有任何繁殖体的,而次生裸地则保留有原来的繁殖体。
8.生态型:生态型是指生物种群在长期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体之间会在外表形态或生理机制上产生不同变异,并且这种变异可以通过遗传不存下来,形成同一种群在不同生境下的外表或生理结构分化,称生态型。
9.物候:物候是指在季节明显地区,生物适应于气候条件的界旅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季相是指植物在不同生长季节在外观形态上所显示的各种变化的现象。
10.指示植物:指示植物是指生长在某种特殊生境下,并能反映出该生境最典型的环境特征的植物,称指示植物。 四、简答题(共20分)
1.顶级群落是指对当地的气候、土壤等因子适应最强、结构最稳定、环境调节能力最强的群落类型。R.H.Whittaker还提出了识别顶极群落的方法。他认为一个顶极群落具有如下特征:(1)群落中的种群处于稳定状态;(2)达到演替趋向的最大值,即群落呼吸量与总第一性生产量的比值接近1:1;(3)与生境的协同性高,相似的顶极群落分布在相似的生境;(4)不同的干扰形式和时间所导致的不同演替系列都向类似的顶极落会聚;(5)在同一区域内具最大的中生性;(6)占有发育最成熟的土壤;(7)在一个气候区内最占优势。
根据顶级群落的以上特点可知:群落恢复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建立顶级群落,实现对环境适应和环境调节的最大能力,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根据当地顶级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生境特点进行人工干预和调节,使之尽早达到顶级群落,实现最大的生态功能。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物质和能量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即物质和能量可以在不同的“ 库”之间流动的,其流动能力和流动速率的大小可以通过“周转率”来计量。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物质和能量因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流转而造成某一生态系统的某种物质或能量的过渡集中,而对该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生态压力,甚至造成该生态系统的破坏。
以碳循环为例:人类目前面临的温室效应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对一些矿产资源和化石燃料的过渡开采和利用,使得在岩石层内的碳通过燃烧转换为气态的碳,进入大气圈,造成大气圈内co2,CH4等温室气体过多,阻碍地表温度向大气圈外的扩散,人类排放的该类气体愈多,速度愈快,温室效应的强度就愈大,表现就愈明显。
3.生态对策是指生物在长期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所采取的生存及生活的策略,主要有生殖对策、取食对策、逃避捕食对策、
种群扩散对策等。
其中最为代表的是K-r对策。R.H.MacArthur(1962),总结了前人在生物使的研究:在稳定环境下,动物的的繁衍接近于环境容纳量,即近似于K值,因此在稳定的环境中,谁能更好的利用环境承载力,达到更高的K值,对其就有利;而在不稳定的环境中,灾害经常发生,因此,具有较高的繁殖力对水就有利。 影响因子 r-对策 K-对策 气候 多变,不确定,难预测 稳定,较确定,可预测 死亡 具灾变性,无规律,非有规律,密度制密度制约 约 存活 幼体存活率低, 高 数量 变动大,不稳定,远远低时间上稳定,接于环境承载力 近K值 种内(间)竞争 多边,通常不紧张 经常保持紧张 选择倾向 发育快,增长力高,体型发育缓慢,竞争小,多次繁殖,提高生育 力高,延迟生育,体型大,多次繁殖 寿命 短,通常少于一年 长,通常大于一年 最终结果 高繁殖率 高存活率 五、问答题(共30分)
1.旱生演替系列根据植物的不同类型,可分为以下几个的阶段:
(1)地衣植物阶段;(2)苔藓植物阶段;(3)草本植物阶段;(4)木本植物阶段。
不同的阶段反映出不同环境对植物的要求,也反映出植物对环境适应的不同特点。
据此,在植物群落的恢复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环境特点配置不同类型的植物,并根据其演替方向,通过人工调节使之尽早达到顶级阶段,实现对环境的最大适应和对环境调节的最大生态功能。
2.分析一次自然降水在通过森林过程中,其减少地表径流与保持水土主要是通过途径以下几个环节实现的:
(1)林冠的截流作用,既可以吸收一定的降雨,也可减少雨水对地表的击溅作用;
(2)树干径流作用,减缓雨水迅速进入地表;
(3)枯枝落叶的作用,可以吸收大量的水分,也可过滤地表径流的土壤颗粒;
(4)地被物的作用,保护土壤,减缓地表径流;
(5)森林土壤的水分吸收,由于森林土壤的良好结构,可以吸附和储存大量的水分,并且不容易产生水土流失。
从以上几个环节可以看出,通过森林的降雨可以通过林冠、地被物、森林土壤等环节吸收将于,减少地表径流;而地表径流的减少及在地被物可枯枝落叶层的作用下,森林土壤良好的团粒结构,使森林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的作用。 习题六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强; 降低 。 2. 随机 、均匀、集群。3. 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
4. 最大密度林分。 5. 10% 定律。 6. 林冠层 。
二、填空题(10分,每题2分)
1.B 2. D 3. C 4. C 5. D 三、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20分)
1.树种的耐荫性:是指在林冠庇荫下树种能否完成正常生长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即树种忍受庇荫的能力。
2.Shelford 耐性定律:1913年美国生态学家Shelford在最小因子法则基础上提出:生物对每种生态因子都有忍受的上限和下限,并有最适生存区,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3.同龄林:是指年龄发育相似同种树木形成的森林。
4.层片:层片是指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并表现出一定的生态生物学的一致性,这种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组合构成了特定的小生境,是生物群落环境的一部分。
5.演替顶极:群落的演替在地表的同一地段顺序地分布着各种不同植物群落的时间过程,一般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到达稳定阶段的植被,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植被称为演替的终点即演替顶极,
6.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7.气候相似性原理:是指某种群落类型在气候相似地区重复出现的现象,即一个地区的气候决定了群落的性质。
8.种群的生态密度:和粗密度相对应,是种群实际占据空间内的个体数。
9.优势种:是指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形成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优势种,通常表现为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较强的种。
10.复层林:森林发育的层次分化而形成多层结构的群落称复层林。典型的复层林一般具有优势层、亚优势层、灌木层和草本层。
四、简述题(共20分)
1. 旱生演替是指从干旱缺水的基质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1)地衣植物阶段:腐蚀岩石表面,促进岩石风化,逐渐形成一些极少量的土壤,
含蓄较多的水分,积聚更多的残体。
(2)苔藓植物阶段:能积累的土壤更多些,为以后生长的植物创造条件。
(3)草本植物阶段:使土壤增加、使土壤增厚,形成小气候,遮荫,减少蒸发,土壤中真菌、细菌和小动物增多。
(4)木本植物阶段:喜光的阳性灌木出现,与高草混生形成“高草灌木群落”,以后灌木大量增加,形成优势灌木群落。阳性乔木树种生长,逐渐形成森林,林下形成荫蔽环境使耐荫树种定居,随着耐荫种的增加,阳性树种在林内不能更新而逐渐从群落消失。林下生长耐荫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复合的森林群落形成。
旱生演替一般开始于岩石风化,受母岩层和当地气候影响较大。
2. Logistic种群增长模能客观的反映种群数量变化与环境之间的作用,刻划了种群密
度制约因素,揭示了种群与瞬时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负反馈机制。其模型中的r,K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能反映自然界普遍性的种群增长规律。
但Logistic种群增长模型包含着这样的假定:密度增加对于增长率减低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没有任何时滞。而自然界多数种群并非如此。
3. 《中国植被》划分群落的主要依据因素是:植物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生态地理特征;动态特征。并采用三级分类单位: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在每一级分类单位上,各设一辅助单位,即植被型组、群系组和群丛组,根据需要,在主要分类单位下,再分亚级,形成独特植被分类体系。
五、问答题(共30分)
1.河岸林的主要生态功能及其作用有:
(1)过滤径流:降低流速,过滤径流;(2)保护水岸:根系,
耐水波冲击;(3)吸收养分:N,P;(4)有效控制洪水;(5)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6)通过林冠层遮荫:调节水温,庇护地
2.林木种群的密度调节途径主要有:
(1)密度制约调节:在资源条件优越的条件下,通过林木分
化和自然稀疏,汰劣存优,使保留下来的个体生长更好,保持林分稳定。
(2)非密度制约调节:一般是在立地条件不利的条件下,通
过进化适应,抑制林木生长,林分始终不郁闭,林木种群表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起主导作用。 习题七答案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物候。 2.关键因子。 3.最高、最适、最小。 4.强;降低。 5.生态密度。
6.dN/dt=r·N(1-(N/K))。 7.密度调节。8.密度制约、非密度制约。9.投影盖度、基部盖度。10.超体积生态位。 11.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12.腐生食物链。 二、填空题(10分,每题2分)
1.A 2.B 3.A 4. B 5. B 三、名词解释(共20分,每体2分)
1. 树种的耐荫性:是指在林冠庇荫下树种能否完成正常生长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即树种忍受庇荫的能力。
2. 同龄林:是指年龄发育相似同种树木形成的森林。 3. 优势种:是指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形成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称优势种,通常表现为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较强的种。
4. 群落的最小面积:是指在某种生境下,以最小群落面积容纳尽可能多的物种。
5. 高斯原理:两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两物种愈相似,生态位重叠的越多,竞争就愈激烈。
6.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
7. Lindeman 定律:也称1/10法则,即每通过一个营养级,其有效能量大约为前一个营养级的1/10。
8.生态入侵: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把原来不属于本地的物种引入当地,其种群在适应当地环境后迅速扩张,并造成对当地物种的排挤或造成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9.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群落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包括生物间的关系。
10.层片:层片是指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并表现出一定的生态生物学的一致性,这种不同生活型的植物组合构成了特定的小生境,是生物群落环境的一部分。 四、简答题(共20分)
1. 试画出理想种子植物的图解式生命表并加以说明:
生活史阶段的
平
生活史阶段x 长度
存活数 死亡数 死亡率
Dx
lx dx qx
生产的种子
有效种子 发芽 苗期
莲座期 成熟的植物
其中:x=按年龄的分段 ;lx =在x期开始时的存活分数,lx = nx/ n0 ;
Lx是从x到x+1期的平均存活数,Lx=(lx + lx+1 )/ 2x ; Tx: 进入x龄期的全部个体在进入x期以后的存活总个体一年值, Tx = ?Lx ;
dx=从x到x+1的死亡数目(dx=nx-nx+1) ; qx:从x到x+1的死亡率。 qx= dx / nx ;
ex=在x期开始时的平均生命期望或平均余年,ex = Tx/nx。 2. 林木种群的密度调节途径主要有:
(1)密度制约调节:在资源条件优越的条件下,通过林木分
化和自然稀疏,汰劣存优,使保留下来的个体生长更好,保持林分稳定。
(2)非密度制约调节:一般是在立地条件不利的条件下,通
过进化适应,抑制林木生长,林分始终不郁闭,林木种群表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起主导作用。
3.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组分构成。又分4种结构、3大生物功能类群。
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自然的环境条件,实生物生存的基础,也是系统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
(1)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生物因素。 (2)消费者:包括1-4或5级消费者,和杂食动物及食碎屑者(deritivores)、寄生生物等。
(3)分解者:是任何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包括一些动物、昆虫和细菌、真菌等各种微生物。 五、问答题(共30分)
1.树种的耐阴性是指其忍受庇荫能力,即树种在庇荫的条件下,能否完成更新和正常的生长发育的能力。鉴别树种的耐阴性:
1)在林冠下能否完成更新过程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2)喜光的树种CP和SP较高,而耐荫树种偏低;
3)喜光树种生长快,开发结实早,寿命短,而耐荫树则相反。
影响树种耐阴性的因子有:年龄;气候; 土壤等。
生产实践上,常常利用树种的耐荫性,构建合理的群落层次结构,特别是下层林木的耐荫性,形成良好的种间关系;通过耐荫植物的选择,提高植物对环境气候的和不同土壤条件的适应,促进植物群落的生长发育。
2.氮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N循环是气态循环,首先经过生物的固氮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然后再为生物的作用下,经过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完成系统内的氮循环过程。
酸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首先体现为对植物叶片和枝条的伤害,影响植物对氮的吸收和固定作用;其次,是通过土壤酸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到微生物对氮的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过程;三是酸雨的酸化作用,还会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对氮的吸收和利用效率,降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习题八答案 Part A:
1. Canopy coverage: 盖度是植物群落学的一个术语。植物枝叶所覆盖的土地面积叫投影盖度简称盖度。它是一个重要的植物群落学指标。盖度可以用百分比表示,也可用等级单位表示。
2. Food chain: 食物链指生态系统中贮存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成员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食物链中每一个生物成员称为营养级。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成四种类型:捕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寄生性食物链和腐生性食物链。 3. Important value:重要值用来表示每一个物种的相对重要性。I(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300。
4. Climax:顶级演替指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当群落达到与周围环境取得平衡时(物种组合稳定),群落演替渐渐变得缓慢,最后的演替系列阶段称演替顶极。
5. Pioneer species:先锋种指演替过程中,最早定居下来的物种。 6. 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补偿点指在一定条件下,光强度增高,光合速率也与之加快。植物的光合强度与呼吸强度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7. Ecological niche:生态位是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和空间的位置及其机能关系。或者说群落内一个种与其他种的相关的位置”。
8.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种群演替指种群内不同年龄的个体数量分布情况。根据年龄结构划分三种种群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9. Nutrient biological cycle:生物化学循环指各种化学元素在不
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内,乃至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
径从环境到生物体,又从生物体再回归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流 动和循环的过程。
10. Forest productivity:森林生产力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的生产量即生产的速率。 Part B
1.d 2.c 3.b 4.b 5.d Part C
1. 生态系统 2. 自养生物 3. S 4.丰富度 均匀度 5.金字塔
6.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7.顶级 8. 臭氧层 Part D
1. 答: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包括人类在内)和非生物成分(环境中物理和化学因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功能单位。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又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非生物成分有太阳辐射、温度、风、土壤、水分和火因子等。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成分之间进行着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2. 答:养分循环的三种形式为: (1) 地球化学循环,指某一生态系统养分的输入和输出; (2)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内部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贮存和丢失,以及养分通过草牧和腐生网的流动; (3) 生物化学循环,指生物体内养分的再分配,这是生物体内为了满足生长中对某些养分的需要,在自身养分贮库中所进行的一些调节。
上述三种循环,因生态系统内的物种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其途径有多种多样,同时每一种循环的特点也有所区别。 Part E
1.答:提高森林生产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适地适树:只有当立地与树种、品种相匹配时,林分才能稳定并充分发挥树种、品种的生长潜力。树种选择,应采取以乡土树种为主的策略,因乡土树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比较可靠,造林容易取得成功; (2) 适当的景观配置:林分的稳定性,是森林生产力的长期保持和提高生态效益的保证。林分的稳定性,也受周围森林环境的影响。适当的景观配置有利于林分外部环境的改善,抑制或防止病虫害的扩展蔓延,地力也可以得到维护,从而提高人工林林分的稳定性; (3) 控制林分的遗传成分:控制林分的遗传成分,一是要选择生产力高而抗性强的基因型,二是要提高林分的基因多样性,这2个方面是林分保持长期生产力的基本要求; (4) 进行科学的植被管理:对于人工林来说,由于人工林群落结构简单,树种单一,因此植被管理更显重要。通过植被管理,可以改变人工林周围的环境,改善群落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人工林分维护地力的能力; (5) 改善造林技术:通过改善造林技术,可以更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从而以最大可能提高森林的生产力; (6) 采取合理的收获作业:收获对森林环境的影响在育林措施中是最大的,因此合理的收获作业是必要的; (7) 控制病虫:在这里不是要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控制病虫灾害;而是通过上述生态系统管理,培育在生物学上稳定与健康的林分,从而达到控制病虫灾害的目的; 2. 答:目前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受到的威胁因素: (1) 生境破碎化;(2)外来种入侵;(3)资源过渡开发与利用;(4)全球气候变化等
如:直接威胁:森林砍伐、薪炭采集、基础设施的建立、偷猎与植物采集和贸易、旅游业、单一树种造林与外来种入侵、人口增长和农业的扩张等。间接威胁:发展的压力和政府的政策、保护区管理薄弱、土地权属不稳定、不明确等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