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一年级下册《18小猴子下山》优质
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这是一篇童话。课文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跑进树林不见了,小猴子一无所获。本课要求学生能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发: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本文共有五幅图,五个自然段,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而且构段有特色,第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 学情分析:
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在延续一年级上册和本册第二单元“找出课文中的信息”要求的基础上,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进一步深化。《小猴子下山》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整合信息,对“小猴子为什么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作出推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 又 ”形式的词语。
2.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到(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3.能推断“小猴子为什么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为什么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学难点:学生能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到启示:做事情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玉米、桃子、西瓜等学具。
教学资源: e板会微课大师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题。
1.示图,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朋友,看,它是谁?(猴子、小猴子) 板书:小猴(hóu)子(正音“猴”。)
2.你们读过它的故事吗?看图!猜猜这个故事的名字(猴子捞月)。 对,这个故事我们上学期已经读
过。 3.不过,今天我们要学习它的另一个故事。老师把题目补充完整:小猴子下山 4.学生齐读课题。
5.引入:小猴子下山干什么了?请大家打开课本18课,自己读一读! [设计意图] 一般孩子们都喜欢小动物,喜欢听故事,看故事,课文导入采用谈故事引入,更能引起孩子们的注意。
二、初读课文,学演动词,学会造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后,问:孩子们,课文里有几幅图,几个自然段? (一起说课文共有五幅图,五个自然段,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小猴子下山都看见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玉米→桃子→西瓜→小兔子)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小猴子这么可爱!一下山就看到了这么多东西。请你们再读课文,边读边用“○”圈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 4.学生回答。
3.咱们先来认识几个动作吧!
bāi kánɡ rēnɡ zhāi pěnɡ bào 出示词语:
掰 扛 扔 摘 捧 抱 4.学生拼读动词。
⑴ 正音:“扛、扔、捧”都是后鼻音,“摘”是翘舌音。
⑵ 观察字形,强调“扛 扔 摘 捧 抱”都有“扌”,“掰”也有手字旁,说明这些词都是与手的动作有关。
5.你会表演这些动作吗?(会!) 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出示本课道具:玉米、桃子、西瓜 谁来演?你要演哪个动作? 6.学生演示自己会的动作。
7.那“掰” 和“扛” 呢?(学生可能表现得不太好或不会) 咱们看看小猴子是怎样做的吧!
8.引导学生看图,体会动作的含义并造句。 “掰”:看小猴子在掰什么?他是怎样做?(两手用力把玉米掰下来) 谁能用“掰”字来说个句子?(小猴子正在掰玉米。) 谁再来说一句?(爸爸掰了个玉米。??) “扛”:看,小猴子怎样扛?(把玉米放在肩膀上) 谁能用“扛”字来说个句子?(小猴子正在扛玉米。) 谁再来说一句?(爸爸把大米扛回家。??) 来,给“扔”造个句子。“摘”呢?“捧”!“抱”! 大家说得真好,都是好孩子!
[设计意图] 学演动词,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既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将抽象的词义化为具体可感的动作,从而体会词义。同时“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引导学生用上这些动词,根据生活中看到的场景说句子。从而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对动词的准确理解。 三、以问引读,以读代讲,学文明理。
1.孩子们,小猴子下山是来干什么的?(找吃的) 最后他找到了吗?(没有,空着手)板书:空着手 你怎么知道?你从哪个自然段知道? 出示最后一自然段:“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正音多音字:只、空)
这时小猴子的心情怎样?(伤心失落) 咱们用伤心失落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过渡:孩子们,小猴子为什么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呢?咱们来帮他找找原因吧! (好!)
[设计意图]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好奇心,通过提出问题:“小猴子为什么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呢?咱们来帮他找找原因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文学文明理做好铺垫。 2.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孩子们,小猴子首先来到哪里?(玉米地里)
⑵ 出示第一幅图,问:小猴子看见了什么?(玉米) 出示第二句话,玉米结得怎样?(又大又多) 他看见玉米心情怎样?(非常高兴) 就怎样做?(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 谁来演示这两个动作?(学生上台演示)
现在小猴子手里有什么?(玉米)他高兴吗?(高兴!) 那我们用高兴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学生读第二句)
⑶ 孩子们,小猴子扛着玉米回家了吗?(没有) 这件事他做完了吗?(没有) 5.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 过渡:他又到了哪里?(出示第二幅图)——桃树下
⑵ 他又看见了什么?(桃子) 出示第二句话,桃子长得怎样?(又大又红) ⑶ 你会用“又 又 ”来说个词语吗?(又好又多,又白又胖??) ⑷ 大家看图,他现在的心情怎样?(非常高兴) 你看他高兴得怎样?(手舞足蹈)(跳了起来) 他就怎么做呢?(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现在小猴子高兴吗?(高兴!)
谁能用高兴的语气来读这一句话?(指名读第二句话) 谁能读得比他(她)更高兴?(指名读第二句话) 咱们也来读这一句,感受一下小猴子高兴的心情!(齐读第二句)
⑸ 小猴子现在手里有什么?(桃子) 他把桃子带回家了吗?(没有) 这件事他做完了吗?(没有)
[设计意图]以问引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从阅读文本中提取信息,
了解故事内容;并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语段,体会人物情感,初步感知小猴子做事只做了一半,做事没有目标的特点。
⑹ 过渡:这只小猴子真顽皮,他又干什么去了?请你们四个人为一小组,分小组学习第3第4自然段。(出示自学要求)
咱们可以用“你问我答”的方式来学习。一个同学提问题,什么问题呢?(引导学生读问题: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了什么?就怎么做?)其他同学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回答。 6.学生分小组学习3~4段。
7.学习反馈,质疑问难。 ⑴ 出示第三幅图,问:小猴子又做什么事? (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