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实验报告
姓名 系年级 学号 日期 科目 遗传学实验 题目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
人类X染色质的制备与观察
摘要:
巴氏小体是由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形成的呈异固缩状态,贴近于核膜边缘的染色小体,在遗传学、细胞观察方面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实验掌握鉴定人类X染色质的方法,在显微镜下正确识别X染色质,即Barr小体的形态特征及所在部位;了解X染色体失活的有关假说以及为失活X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地特点。本实验中通过取人口腔颊部上皮细胞与发根毛囊细胞进行硫堇染色、显微观察识别巴氏小体并进行计数,来描述巴氏小体的形态,并统计其在不同性别人体细胞中的出现率。 引言
1949年,加拿大学者Barr在雌性猫的神经元细胞核中发现一种染色很深的小体,而在雄性猫中则极少出现。他以更多的动物组织做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有袋类、偶蹄类、食肉类、灵长类(包括人类)等动物的不同组织的体细胞中,同样显示这种性别差异。Barr称这种小体为核仁随体,现在我们通常称之为巴氏小体。
Barr推论这种小体是由性染色体的异染色质衍化来的。
20世纪60年代前后,根据对性染色体异常病人的X染色体与X染色质数目的关系的研究发现,X染色质数等于一个个体的X染色体数减1。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一个X染色质是一条异染色质化的X染色,在间期其DNA的复制要比其他的染色体晚(Morishima,1962)。在一个个体中,究竟是来自父本还是来自母本的X染色体失活,则是随机的,这种随机失活是生物体内的剂量补偿机制(Lyon,M.,1962)。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X染色质是一种包含结构基因的异染色质,这种异染色质通常称为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chromatin)。
因为X染色体的失活是个比较复杂的生物学问题,目前对这一现象仍然存在着一些难以解释的疑点。例如:是否所有组织的全部细胞中,在任何时间都存在这种X小体?失活的X小体是如何进行复制的?
1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
虽然对X小体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但目前X染色质的检查,在医学遗传的
研究中,临床和法医诊断上仍具有一定的意义。X染色质检测广泛应用于性别畸形的诊断中。检查羊水细胞的X染色质,还可在产前诊断胎儿性别。利用X染色质的鉴别技术,可以对性染色体畸形、胎儿早期诊断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实验材料】
1.试剂:1mol/L HCl,水,45%冰醋酸,硫堇染液,95%乙醇; 2.器具:显微镜一台,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牙签; 3.材料:女生口腔颊部粘膜上皮细胞,毛囊细胞。 【实验步骤】
口腔颊部粘膜上皮细胞巴氏小体的观察
1. 取一干净的用乙醇浸泡过的载玻片,自然晾干。用记号笔在即将涂细胞的一面作个标记。
2. 用水将口漱干净,尽可能除去口中的食物残渣。然后用牙签钝头在口腔一侧用力刮取,弃去第一次得到的刮取物,在同一部位继续刮取(这样就可取得深层的表皮细胞),将刮得的细胞涂抹在干净载玻片上,反复几次,使玻片上的细胞尽量多些。
3. 在载玻片上滴加1mol/L HCl解离10分钟,弃去HCl,水洗3次。 4. 用硫堇染色7-10分钟,95%乙醇漂洗至背景无色,晾干。
5. 镜检。先用低倍镜进行观察,找到形态较清晰的细胞后再转用高倍镜进行观察。选择核质染色呈网状或颗粒状;核膜清晰,无缺损;染色适度,周围无杂质的细胞观察。
毛囊细胞巴氏小体的观察
1. 另取一干净的用乙醇浸泡过的载玻片,自然晾干。用记号笔在即将涂细胞的一面作个标记。
2. 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45%的冰醋酸,拔取一根毛根比较大的毛发,将毛根浸渍其中,静置解离约5分钟。
3. 待毛根稍软后用镊子尖或解剖针尖将外层毛囊的组织细胞轻轻刮下,弃去毛干。用解剖针将载玻片上的组织细胞均匀摊平。
4. 用硫堇染色10分钟,然后进行压片(压片前可用解剖针敲片,使细胞分散)。 5. 镜检。先用低倍镜进行观察,找到形态较清晰的细胞后再转用高倍镜进行观察。选择核质染色呈网状或颗粒状;核膜清晰,无缺损;染色适度,周围无杂质的细胞观察。 【实验结果】
2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
放大 Barr body 结果图示:
放大 Barr body
口腔颊部粘膜上皮细胞Barr body的观察(10×40)(细胞取自作者本人) 结果分析:
1. 与同学制作的装片进行比较,发现自己染色的结果比较浅。原因:由于担心细胞质也被染色,而影响对X染色质的观察,染色只进行了六分钟。染色的时间略短,细胞核还没有充分着色。
2. 通过观察利用男同学细胞制成的装片,可知细胞核内物质均匀,很难观察到巴氏小体。通过观察利用自己(女)细胞制成的装片,则可观察到有一部分细胞含有明显的巴氏小体。
3. 巴氏小体在显微镜下为一结构致密的浓染小体,一般靠近核膜处。资料显示:巴氏小体约1-1.5微米大小。形状多样有卵圆形,三角形,月牙形,线性等。 4. 资料显示:正常女性口腔粘膜细胞中约30-50%有一个巴氏小体,男性则低于1-2%。在实际实验中,我对一利用口腔颊部粘膜上皮细胞制成的装片进行了观察和统计。在同一视野下的34个细胞中,有4~5个含有巴氏小体(其中有一个是否为巴氏小体,不能确定),所占比例约为11.8%~14.7%,与资料相比较偏低。分析原因:①观察角度。可能一些巴氏小体的位置靠近下面,导致观察不到;②随机误差。被选做统计的细胞的数量较少,出现误差。 【注意事项】
1. 刮取口腔颊部粘膜上皮细胞前要漱口,否则会有食物残渣。
2. 因为硫堇的染色效果很好,所以用硫堇染口腔颊部粘膜上皮细胞时,染色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核质着色深,X染色质不易区分。
3. 毛囊细胞可取自头发或其他部位,如手臂上的毛发均可;如可能,尽量选用白色或浅颜色的毛发,这样在制片中就可减少色素的干扰。
3
制片效果。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
4. 刮取毛囊细胞时不要用力太大,则可能将毛发上的色素细胞一起刮下,影响5. 毛囊细胞要充分解离,压片前可先用解剖针敲片,使细胞均匀摊平。 6. 本次试验的重点在于杂质的控制。整个实验过程中,都要避免吸水纸在装片的上方移动。
7. 装片上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杂质,并且杂质和巴氏小体的大小相当。在观察和统计时,要认真区分杂质和巴氏小体。
8. 严格把握染色时间的长短。时间太短会使细胞核着色不充分;时间太长则会使细胞质也着色,妨碍对巴氏小体的观察。
参考文献
[1]杨大翔.遗传学实验(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0.9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