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读《教师博览》有感(1)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2 8:00:3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读《教师博览》有感

崇仁县第二中学 黄志云

从教十余载,但教师行业的重要与艰辛一直都让人有目共睹,也让我觉得这份行业很不易。怎样才能拥有创新的教学方法、有效的课堂呢?类似这样的问题总是在围绕着我,让我无处取证。可是自从学校订阅了《教师博览》之后,我明白了很多。因为《教师博览》让我深切的感到自己的从教之路并不孤独,一篇篇独具匠心文章一个个妙趣恒生的校园故事,这些都不断的充实了我的教师生活,也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自己的汗水不会白流,奉献本身就是创造,三尺讲台陪我经历风风雨雨,45分钟凝聚我无限心血和期盼,一堂课获得学生的好评,都使我感到无限的欣慰和幸福。当一批批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而成为有用之才时,我更是发自内心的感到喜悦和满足。而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漫长的,有了《教师博览》的陪伴让我能真正实现“活到老,学到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已为人师多年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我同样需要恩师的指引,而近年来,《教师博览》常伴随我的教师生涯,已然成为了我和我的同事身旁不可或缺的一位良师益友。

一、《教师博览》让我和学生一起进步。

有一句老话说道,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更是对我们基层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当下,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拥有一桶水远远不够,不仅要有充足的“水”而且要有一股源源不断的“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让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专业知识和德育知识水平也必须与时俱进。而正是拥有了《教师博览》这本专门为教师开办的杂志才使得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充实自身,帮助我们

1

了解如何更好的教书育人、终身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地沟通、提供有效地帮助、应对职业挑战、避免职业倦怠、积极反思、爱岗敬业。《教师博览》内容贴近教师的生活,话语真挚,说理透彻,作为“新“教师的我读完之后受益匪浅,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不禁感慨当老师确实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当老师不仅要当好还要当出“艺术感”来。

二、《教师博览》让我认识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前段时间,读到《教师博览》中《思想启明教育之光》一文,其中提到“2010年最好的教育电影是一部印度片,叫《三傻大闹宝莱坞》。这个电影用戏谑的手法嘲讽了刻板的教育模式,用鲜活的故事,表现了教育应有的本质,即教育拓展人自由的边际,使人获得突破窠臼与成规的勇气,叫人能够有力量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传统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上将人看做一个知识的容器。既然是容器,那么个性、情感、想象力等都不被鼓励,甚至不被关注。这个容器在学习阶段不断装载乃至超载,考试阶段再将之倾倒出来,倾尽所有。当个体真正面对需要以独立身份去面对纷繁的生活时,我们却发现,传统的教育并没有给予这个容器什么有益的锻造。”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读《教师博览》的许多文章使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教育应注重对学习方法的培养,而非对单纯的传统的对知识的灌输。教学中我始终把自身学习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不断加强自身知识学习,创新教育方式,在教学中创新,在创新中又不断的补充自身知识。常读《教师博览》和常认真思考教育,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如今实施新课程改

2

革,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而非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主体。

三、《教师博览》让我懂得学生需要老师的倾听。

我也曾读到一篇文章《老师,您听我说》“老师,我希望您常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老师,请您不仅仅教我们知识,更要教我们做人。老师,请您经常给我一点鼓励,不要让您的要求,超过我的能力。”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学生不仅仅是学生,更是一个“人”,需要老师更多人性化的关怀,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教育他们,却常常忽略他们的感受。担任了十余年中学高中数学教师,并且长期担任班主任的我对此更是有深切的感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多倾听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对学生多鼓励,重视学生的进步,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过分批评或者甚至是冷眼相对。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更是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特点和特长,我们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从而更好的针对每一名学生行之有效的教育。

近年来《教师博览》的陪伴让我在执教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渐渐由一名传统型的教师转变成为了一名创新性教师,深感作为一名教师,离不开终生的学习和《教师博览》这类专题杂志的陪伴。

3

搜索更多关于: 读《教师博览》有感(1) 的文档
读《教师博览》有感(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mi8x105ij10e619mkgt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