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要知道绝不是学生的主动活动就能自发推进教学过程,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的重要作用的主动发挥,就不能有高质量、有效的互动,学生将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失去了它的意义。 实验教师在第二阶段的改革研究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智慧和创造力,新的课堂教学形态正是在他们共同的努力创造中,逐渐清晰、通畅和呈现出特有的品质。优秀实验教师的创造,通过学校、学区、区教育局、课题组举行的多次定期和不定期的现场研讨,一方面传播开来,给进入实验的其他教师创造的信心和启发,同时也促进了创造者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更高要求。 对于课题组来说,教师的创造不仅给我们带来鼓舞和信心,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式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1)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2)在教师初步汇集资源基础上,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3)通过网络式的生生、师生多向互动,形成对“生长元”多解的“方案性资源”;(4)教师汇集不同的方案性资源,组织学生一起进行讨论、比较、评价、互补、修正,形成较不同方案性资源更为丰富、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以上四个连续的过程是一个相对完
整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逻辑环。在一节课上这一教学展开逻辑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简化之。它可以占满整个一节课,也可以超过一节课,还可以在一节课上有两次或三次的呈现。总之,这不是根本性的,更重要的是教师对这一展开逻辑环内涵和意义的理解,并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具体构建。
目前,“新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已进入初步形成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式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环,去创造不同学科、不同年级、更多的新型的课,逐渐形成结合学科和年级的新型课的类型系列,以提高每个实验教师重建教学过程的自觉性、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教学创造的自觉性的第三阶段。我们相信,只要持续不懈地采用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相互推进的研究策略,只要全体研究人员、实验人员坚持走学习、批判、实践、反思、重建、再学习的创造革新之路,我们就能重建起21世纪新基础教育的富有生命活力的新课堂教学,并在重建过程中使师生真正感受作为课的共同创造者的欢乐,提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命质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