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 润泽心灵
——茅箭区二堰小学经典诵读推进会汇报材料
学校自2007年开始尝试开设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课,提出“与圣贤对话,与经典同行”国学教育理念。始终以诵读国学经典为主要方式,以课堂教学和丰富的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以民族精神和情感的全面渗透为主要目的,在全校师生中开展经典诵读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本学期开展活动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学校在教育局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体师生的努力,我校的经典诵读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得到了社会,家长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我们在欣喜的同时也感觉到责任的重大。在本学期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中,紧紧围绕李局长在我校承办的“茅箭区中小学经典诵读观摩会”上的讲话精神,努力做到有计划,详安排,重落实,见成效。对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我们始终保持一种理性。我们一直坚持科学引领、稳步推进的原则,精选篇目,控制进度,当好指挥员,把好方向盘。在开学初我们就召开了全校“经典诵读”专题研讨会,通过讨论制定了本学期的“经典诵读”工作方案,安排了教科研工作,做到各项活动落实到人,落实到班,并且有计划,有措施,有总结,有资料。并让老师们的工作做了具体的要求。深刻认识到,国学教育是全体教师的责任,
(一)四统一,即统一篇目、统一时间、统一要求、统一进度 1、统一篇目指的是统一诵读内容。主要内容是:一年级《三字经》(上部分),二年级《三字经》(下部分),三年级《古诗词》,四年级《弟子规》,五年级《古今贤文》、《增广贤文》节选,六年级《论语》节选,为统一教学管理,学校编印了《二堰小学国学教育经典伴我行》校本教材六册,通过实践,得到了师生的认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统一时间指的是每周一节国学课,每天分别利用早晨7:40—
8:00早读时间诵读温习,中午少队室播放20分钟的经典歌曲欣赏,课前三分钟学生集体诵读。
3、统一要求指的是任课教师把每周经典诵读课堂教学内容写在固定的小黑板上,教师的课堂调控用语,激励性语言,作业的批改等都渗透经典名句,在毎周一国旗下讲话的时间里,全校学生背诵《三字经》人伦篇。要求任课教师提前备课,学校在常规检查中按照常规课程检查考核,学校校领导不定时推门听课,检查上课情况,督办教学进度。
4、统一进度指的是具体哪个学期哪个年级诵读哪些篇目,都以文字的形式提出明确要求。但是我们不强行规定学生必须读到什么程度理解到什么程度。只要坚持诵读,自然而然,学生都可以朗读成诵。实践证明:我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张口成诵,有的学生还能熟练地背过。
(二)三参与,即学生参与、教师参与、家长参与
目前,全国所有中小学生和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国学启蒙教育活动中来了。通过学生带动了家庭,家庭又带动了社会,使广大家长、社会人员都参与到了此项活动中。我们学校也要求家长、教师、学生都参与其中,我们的原则是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增加教师的教学负担、不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也就是说,学生不强求达到什么程度,只要读就行;教师不需要多做什么,只要领着学生读;家长不需要多花钱,因为学生的诵读卡片都是有老师带领大家制作或者摘抄。
我校在现阶段结合省级科研课题《经典诵读与儿童道德情感培育研究》,以语文教师为龙头,用了近三周的时间,每位教师都讲了一节精彩纷呈的“经典诵读”研讨课。课后,教研组及时组织相关老师说课、评课,总结经验,教师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初步探索出了低中高各年级段经典诵读课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
低段:(1)激趣导入(旧知回顾。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复习背诵上周或者以前所学习内容,然后导入新学内容)-----(2)初步感知(出示新授内容,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教师纠正学生错误字音)-----(3)
探究新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了解新内容的大致意思,老师或学生讲相关的经典诵读故事,学生再次诵读。-----(4)诵读或背诵(练习背诵,检查背诵)。
中高段:(1)激趣导入(旧知回顾。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复习背诵上周或者以前所学习内容,然后导入新学内容)-----(2)初步感知(出示新授内容,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教师纠正学生错误字音)-----(3)探究新知(反复诵读,读中悟,明事理,师生互动讲解大致意思,不求甚解。)-----(4)拓展反馈(学生谈体会或者收获)-----(5)背诵(练习背诵,检查背诵)-----(6)积累摘抄(学生摘抄积累所背诵内容)。
(三)四结合,即与礼仪教育相结合、与感恩教育相结合、与德育实践相结合、与各科课程相结合。
1、与礼仪教育相结合。礼仪是做人的规范。从低年级的坐姿、站姿、走姿、课堂礼仪、文明行路到高年级家庭礼仪、公共礼仪等,进行具体说明、规范;要求利用升旗仪式、班会等时机,进行学生礼仪常规教育,并把学到的礼仪应用到实践中去。
2、与感恩教育相结合。感恩是做人的根本。我们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以感恩教育活动为载体,强化学生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我们从孝心教育开始,把感恩的内涵由父母扩大到老师、同学,扩大到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把受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各个学段各个年级,并针对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组织开展了各种具体的活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二(孟子诞辰日),我校准备开展以“小手拉大手,同做孝亲人”为主题的感恩活动,给全体师生提供一个孝亲、尊亲、爱亲的平台。
3、与德育实践相结合。如利用三八节要求教师以《二十四孝》为载体,以班队会的形式进行孝心教育。要求学生给家长洗头、洗脚,与家长交流,为邻居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等,引导学生以小事养德,使德育工作化虚为实。活动的开展,让很多家长深有感触。有位家长在给班主任交流时说“当孩子给我洗脚时,我突然想到,我很久没有
给我的妈妈洗脚了”。
4、与各科课程相结合。我们国学教育课程和各学科有效进行整合,语文教师在备课、上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渗透国学教育内容,美术课教学对学生进行作品赏析,音乐课教学对学生进行古典音乐的欣赏,体育课教学把传统活动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教育。
(四)、“写规范字”也是这项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俗话说:字如其人,字是人的“门面”。我校为了让学生有一手好字,增强孩子今后在社会上以及职业上的竞争力和自信心。我校特意聘请东风硬笔书法学校专业书法教师进行指导授课。在第一次的全校教师授课中,李局长也亲自参与了我校的此项培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专家培训教师,教师指导学生,做到师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二、随风潜入夜 融物细无声
经过实践,我们在许多方面已经有了较大的收获,这个收获不仅仅限于文化本身的传承:
1.学生受益明显。国学诵读不仅没有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反而对教育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学、竞赛等成绩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操作、创新等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现在到学校随便找一个学生,都可以背诵一段国学经典。另外,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普遍发生深刻变化。学生在享受着“与经典为伴,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天天诵读国学经典,天天做养德小事,因而其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普遍得到提升。同时,国学诵读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遇到事情也有了取舍原则。教师和家长普遍反映,孩子学了国学后比以前懂事多了。
2.教师心态平和了。和而不同、为而不争的理念成了老师们的共识。就象一位老师讲的,过去因为教学成绩不好往往迁怒于学生,对学生态度不好,自从读了《论语》以后,明白了许多道理,心态也平和了。不急不躁,成绩反而有了提高。
3、没有负面反映。活动开展以来,没有家长提出异议,因为学生变化显著,社会反响很好,家长反而担心这项活动不能长期坚持下去。
4、教育形象大幅提升。我校今年的课内比较学,课外访万家“活动调查问卷,我校教师的得分都非常的高。家长给的评价也非常的高。
5、新闻媒体大量报道。《十堰日报》、《十堰晚报》《十堰教育》、十堰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我市经典诵读活动的做法。有部分教师的文章被《十堰日报》、《十堰晚报》、《十堰教育》等刊物采纳发表。学校还编印了“国学经典“成果专刊。
通过今天的推进会,我们对今后开展好这一活动更坚定了信心,我们将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进一步创新活动形式,加大工作力度,使我校的国学启蒙教育活动健康、稳定、持续地开展,为国学启蒙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