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课型(一 记叙文阅读理解(1课时 相关课程标准:
1.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 出自己的评价。
3.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复习目标:
1. 掌握记叙文阅读理解题的一般形式。 2. 掌握记叙文阅读理解题的解题技巧。 3. 提高课内外记叙文阅读理解的能力。 复习过程: 一、导入: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语文考题形式,“阅读理解”占三分之一分值的重要地位。一是基础知识比重进一步缩小,而且涉及的多为背诵和文学常识;二是现 代文阅读从课内转向课内加课外;三是由客观性试题转向主观性试题,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而且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因此,现代文阅读已成为初中 语文考试的“半壁江山”。目前来看,我们对于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是掌握得不错的,语文考试成绩的差异主要集中
在阅读理解上。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记 叙文阅读理解”的出题规律和典型题型,研究答题技巧。
二、记叙文阅读试题形式:
1. 注音、写字、解释词语、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题。 2. 划分结构层次 :总 -分 -总,总 -分,分 -总等。 3. 写出文章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 找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及作用:
抓题眼,首段或末段的议论、抒情句为主旨句,句首或句尾为关键句,中间为过渡句。抒情议论句起烘托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 作用。
5. 概括文章中心或给文段拟小标题: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件,进行概括,力求简洁。 概括文章中心格式:文章记叙了??,表现了??。 小标题一般是主谓句、动宾句、偏正短语句。 6. 叙事线索及作用:
线索:时间线索、地点线索、情感线索、人物线索、事物线索、事件线索等。 作用: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把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脉络清晰,主题鲜明。
7. 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记叙。作用:叙事头尾清晰、条理,脉络分明。
倒叙:先写结果,再补充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先声夺人,吸引读者,避免平铺直叙,生动活泼。 插叙:叙事暂时中断,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凸显文章情节的跌宕起伏。
8. 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质朴平实等。 9. 写作手法及作用:
对比手法。作用:通过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更鲜明地表现的主题。
欲扬先抑。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侧面烘托。作用:从另外的角度写其作用,利用烘托效应凸显、映衬主体。
10. 修辞方法及作用: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特性。 反复、排比:加强语言气势;强调了事物特性。 反问、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加强语气。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11.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承接上文,领起下文(引出下文 ,承上启下(过渡 ,为后文作铺垫、埋伏笔,照应前文(开头 。
12. 文章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的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3.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场景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交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突出人物性格、衬托人物的 心情。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14. 比较阅读理解:
把课内文章和课外与之相似内容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对于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写作特色、感情基调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以上内容以“学业纸”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建立记叙文阅读“题型”意识,广泛涉猎文体阅读知识及题目类型,了解并掌握解题技巧,并配 以简单的例题,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三、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先整体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也可以先看有哪些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做到心中有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