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和赞美诗
执教人:曹娟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警察的职责是什么?(学生答)那么赞美诗呢?赞美诗是国外的一种宗教音乐,它有一种精神的力量。这两个概念是风马牛不相及,那么作者为什么要把他俩放在一块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研读一下课文。 二、学习目标:
1. 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2. 分析苏比的人物形象。
三、作者介绍
欧·亨利(1862—1910)是美国最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曾被誉为“美国的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他被誉为“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他一生留下数百篇短篇小说,其中《麦琪的礼物》、《警察和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等是享誉世界的优秀短篇小说,也是深受世界各国读者喜爱的短篇小说经典之作。 《警察和赞美诗》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一篇幽默小说。
三: 小说结构
1.故事开端(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故事发展(苏比离开长凳——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比伫立于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小说最后一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四、情节分析(发展部分)
为了实现冬居计划,苏比采用了那些手段和方法?结果如何? 第一次:进高档酒店 被拒之门外
第二次:砸商店橱窗 被认为连个旁证都算不上 第三次:取消饭馆饱餐一顿不给钱 被摔在人行道上
第四次:调戏年轻女子 反被女子缠住要他请喝啤酒 第五次: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 被认为是耶鲁的小伙子 第六次:偷伞 反被认为是伞的主人-
五、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我想请几位同学到台上来表演一下。提示:表演时注意体会人物的感情和心理变化,把握语气和节奏。(剧稿)
旁白:冬天近在咫尺了,索比越冬的抱负并不算高,他梦寐以求的只要在葫芦岛监狱带三个月就足够了。整整三个月,有饭吃,有床睡,还有志趣相投的伙伴,而且不受北风和警察的侵扰。而为了得到这一切,他只需要去扰乱一番社会治安就足够了。
苏比:也许我该去大吃一顿,让我去冬宫的路上感到饱食的快乐。对,是霸王餐。
旁白:苏比来到了不怎么堂皇的饭店门前开始了他的计划。这样的饭店迎合胃口大而钱包少的吃客。苏比随意地坐下。
苏比:现在你去叫警察来,老子身上一个仔也没有,别让大爷久等啊 侍者:哦,先生。对你这样的人不需要警察,关门上猛哥。 旁白:苏比揉了揉揍疼的耳朵离开了大街。看起来靠吃霸王餐走向垂涎三尺岛上这个办法是行不通的。要进监狱还得另打主意。在第六大街的拐角处,苏比捡起块鹅卵石向玻璃窗砸去,人们从拐角处跑来,领头的便是个巡警。苏比一动也不动站在原地,两手插在口袋里,对着铜纽扣直笑。
警察:肇事者,哪去了?
苏比:你不认为这事与我有关吗?
警察:当然不,我想只有傻瓜才在作案之后与警察交谈呢?哎那边那个说你呢
旁白:一个年轻女子站在橱窗前衣着简朴颇讨人喜欢,认真的看着橱窗里陈列的东西。很显然苏比的计划是扮演一个下流讨厌的小流氓。苏比整理了下衣裳,一点点向女子靠近。年轻女子挪动了几步。苏比大胆地挨到她的身边,把帽子一举。 苏比:啊哈,贝蒂丽娅,我的小甜心。跟我去逛逛。
女郎:当然啊,朋友!只要你肯请我喝杯啤酒。要不是那警察老盯着我早就招呼你了。 旁白:苏比一口气跑到一个遥远的地方,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也许是某种可怕的魔法制住了他,是他免除了被捕,这念头使他心惊肉跳。但是,当他看见一个警察在灯火通明的剧院门前大模大样地巡逻时,他立刻捞起了“扰乱治安”这根救命稻草。 苏比:哎,我还得扰乱一下治安。Music let,go 周杰伦 金发女郎:警察先生, 警察乙:什么事?
金发女郎:我想你应该制止一下,这个地方太吵了
警察乙:这些都是周杰伦的粉丝,今天晚上在学术报告厅有周杰伦的演唱会。虽然有点吵,但我们上级有指示,让他们吵吧‘
旁白:苏比听到这一切。怏怏不乐地停止了白费力气的吵闹。难道就永远没有警察对他下手了吗?在他的梦幻中,那岛屿似乎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世外桃源了。
旁白:苏比看见雪茄店里一个衣冠楚楚的人对着火头点烟,那人进店时将绸伞靠在门口。苏比跨进店门,拿起绸伞,漫不经心地退了出去。雪茄人匆匆追了出去。 “我的伞”偷伞人
苏比:哎,伞。为什么不叫警察同志?没错,我拿了你的伞!你为什么不叫警察?那边就有一个。
偷伞人:当然。。。。嗯。。。。是啊,你知道有时候发生误会是不可避免的。。。。。。。。这伞是我早上在一家饭店里捡的。。。。。。要是你认出来这是你的。。。。。。。我希望你别。。。。。。 苏比:当然是我的
旁白:苏比往东走,穿过一条因为翻修高低不平的马路。
苏比:上帝啊这些该死的警察到底有没有王法。一心想进监狱,他们总把我当国王。笨蛋,一群笨蛋,该死的笨蛋。可爱的布莱克威尔岛,你在哪儿啊
旁白: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街道,这儿的灯光暗淡,嘈杂声若有若无。他顺着街往麦迪生广场走去,即使他的家仅仅是公园的一条长凳,但回家的本能还是把它带到那儿。可是,在一个异常幽静的转角处,苏比停住了,这里有一座古老的教堂,风琴师在练习星期天的赞美诗。风琴师弹奏的赞美诗拨动了铁栏杆前的苏比的心弦。上帝啊,当我生活中拥有玫瑰、母爱、雄心、朋友,纯洁的灵魂,洁白的衣领时,我是那样熟悉赞美诗。然而,现在我已堕落了。堕落的时光,低俗的欲望,还有这可耻的人生构成了我的全部生活。我不能这样,我要战胜那已经驾驭我的恶魔,时间还早,还年轻。我要换回当年的雄心壮志把他实现了。就在明天我要到繁华的商业区去找事做。记得当年有个皮货进口商,想让我做他的司机。明天我要找到他,接下这个差事,我要做一个煊赫一时的人,我要------ 警察甲:你在这干什么? 苏比:没干什么,听赞美诗。 警察:那你跟我来。
第二天早上,警察局法庭上的推事宣判道:“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 六、刚才同学们在表演时都是结合着人物的身份和心理表演的,尤其是本文的主人公苏比。那么对于这个人物形象你是如何评价的?
析:苏比是一个好逸恶劳,懒作,但有自尊心,上进心尚未泯灭的青年形象。 七、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析:美国是一个势利、冷漠无情,执法者玩忽职守,恃强凌弱、践踏人权,色情泛滥,上流社会道貌岸然品质低下的社会.这是富人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穷人没有人权没有自由有的是监狱, 小人物无奈的辛酸。故事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苦涩的笑。然而可笑的东西只是浮在表面,沉淀在更深处的是一种悲哀,一种社会的悲哀!
八、当苏比在刻意做坏事想进监狱时,警察却没有理睬他;当他在赞美诗的感召下决心重新做人时,却被警察送进监狱,你如何理解这种结尾?
析:这样的结局安排新颖别致,给人以奇峰突起之感。这“不合常情”的精妙构思,正是作者的成功之笔。在故事末尾笔锋一转,让主人公的命运突然起意想不到的变化,在看似荒唐的结局中给读者以深层的思索和启迪。这一巧妙的构思方法被誉为“欧·亨利手法”。
九、作业
课文有许多空白之处,留给读者去思考,下面请同学们思考:
苏比从监狱出来后会怎样?
要求:想象丰富,合情合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