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划分的传播学派: 1.经验—功能学派:经验学派(美)→量化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实验)
2.结构主义符号—权力学派:批判学派(欧洲)→定性的研究(历史回顾思辨记录)
3.技术—控制论学派:技术媒介环境学派(北美)→“地球村” 中国的传播学:20世纪17年代末
第一章 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传播学“泛化”问题:传播学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为其他学科提供动力;传播学领域受到其他学科的入侵。 二、传播的概念(P2-P3)
1、传播一词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书)
2、传播作为一种社会互动的过程,传播的介质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信息。 三、传播与信息 1.信息:
(1)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而不确定性的东西。--香农《信息论》
(2)分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社会信息(具有物质属性【来源于符号本身的物质属性】、精神属性【人类的精神世界→内容、符号→人智力成果,精神产物】)
2.信息论与传播学(P4) 四、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的定义: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特点:
(1)社会传播过程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宏观:共同的话题;微观:对符号的理解)
(5)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1)人内传播:人体的信息处理系统 (2)人际传播:两个个体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多个个体信息系统的结合联系 (4)组织传播:组织本身就是一个系统
(5)(最复杂)大众传播:由大众媒介参与的社会信息系统 大众传播的特点:(1)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主体) (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对象) (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手段) (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内容)
(5)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一般是滞后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及时的干预能力(反馈)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3)社会信息系统具有双重偶然性(含义:是由德国社会传播家鲁曼提出,是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1.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通畅,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
2.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第三节 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1.交往:(1)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物质交往
(2)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交往是一个体现人的总体活动之关系性的概括性范畴 2.生产与交往:生产决定着交往的形式,生产以交往为前提 3.精神交往论是唯物主义传播观的原因:(书上12-13页)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1.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相适应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2)物质的生产力(基础)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应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 2.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2)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纪律 马克思精神交往论总结: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使用“交往”以描述人的总体活动的关系性,包括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该思想得到我国学者的陈力丹的阐发,形成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伦,认为一定的精神生产和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又有其独立性和能动性的一面
该理论要求将精神交往置于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考察,有别于西方尤其是行为主义传播学,能够揭示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结构,揭示人与人的传播关系的本质。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1.气味2.发光3.超声波4.动作5.声音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性(书上第19页)先天性,条件反射原理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唯心说:上帝创造语言
唯物说: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四、人类语言的特点(一力三性)
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 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的灵活性,既可以表示具体又可以表示抽象 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的经济性
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最根本的特征)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
1.口语的产生把原来混沌一片的世界用声音进行了区分,这是人类开始认知世界的开始
2.口语的产生使得人类产生了能够精确的将事物抽象化的能力(23页) 3.口语的局限性(时空限制、传播过程中失真)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二座重大里程碑) 文字的意义: 1.克服时间限制 2.克服空间限制
3.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精准
文字是人类第一套体外化的符号系统,使得信息可以脱离信息的传播者而单独被传递
三、印刷传播时代(古登堡的印刷术)
1.打破了知识的垄断,使文字可以被大量廉价的复制 2.公民知识水平得以提高 3.同时催生了大众传播行业 四、电子传播时代
1.电子媒介的出现,使信息的传播速度第一次脱离了人和物流的传播速度 2.重要意义:(1)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 (2)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 (3)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
五、传播媒介的进化与社会发展
哈特将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29页图)
(1)示现媒介系统:口语(由人体的感官和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双方不需要使用机器)
(2)再现媒介系统:绘画、文字、活字印刷、摄影(信息生产和传播者需要使用机器或工具,信息接收者不需要)
(3)机器媒介系统:唱机、电报电话、广播、电影、电视、多媒体互联网(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