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传播学概论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16:23:4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方必须都使用机器)

人类的传播活动越来越依靠机器、越来越向体外化发展。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一、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1.信息社会指的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2.以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为目的的信息经济活动迅速扩大,逐渐取代工业生产活动而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主体地位

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三、高度信息化社会

1.初级信息社会:大众传播媒介和个人媒介得到普及 2.高度信息社会:(1)数字化,卫星传输的大众媒介 (2)家用电脑成为个人综合处理信息的媒介 (3)媒介融合新趋势

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

一、结构主义: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界定能指和所指 1.能指: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2.所指: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事物的概念(意义) 二、英国学者特伦斯.霍克斯对符号及其相关要素做了最全面的概括 符号及其相关要素主要体现为三个特征:(1)代表事物的形式

(2)被符号指涉的对象(3)对符号的意义解释,也可以说成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和解释关联物 符号--形式--媒介关联物

对象--指称--对象关联物(明示性的意义) 解释--意义--解释关联物(暗示性的意义) 以上说明三点:(1)符号是在一定的指代和表述关系中产生(2)符号在形式上独立存在(3)交流互动只有通过传受双方的对符号意义的“解释”才能够获得 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便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三、信号与象征符(符号:美国符号学的创始人皮尔士将符号分为10大类66中)

1.信号的特点:(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

(2)信号与其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 2.象征符的性质:(1)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

(2)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事物,而且能够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情 (3)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系统、学习来继承的

(4)象征符在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的关系是随意的

人工信号处于信号和象征符之间(不固定且由人类创造)例如:交通信号灯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人类的符号:1.非语言符号:(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号(语调、笔迹) (2)体态符号(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仪式化的符号 2.语言符号:(1)有声语言符号(口语)(2)无声语言符号(书面语) 四、符号的基本功能 1.表述和理解功能 2.传达功能

3.思考功能(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马克思)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意义

指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所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1)是符号字面意义,属于意义的核心部分 (2)是符号引申意义(易发生变化),属于意义的外围部分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事物的概念下定义的两种基本方法)

外延是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例如:人: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 内涵是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概括例如: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具有抽象思维能力

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1.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意义例如:植物 2.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之异同的意义例如:植物和动物

三、符号意义的暧昧性(好处:经济性,用最简单的词汇表达更多的含义;具有创造性,产生新的创意) 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2.语言符号的多义性 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1.传播者的意义 2.受传者的意义 3.情境意义

意义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1)不能以明确的符号形式表示出来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相关联的意义具有多变性

(3)人类整体驾驭符号表述和解读意义的能力是无限的;而作为个人,这种能力是有限的

(4)至于情境意义,也可以说是由一系列情境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 一、人类的象征行为

1.象征行为的含义: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2.象征行为的特点:

(1)象征行为具有智慧性,需要在某一事物和另一事物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 (2)象征能力是人类特有的基本能力 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 1.象征性社会互动概念

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意义交换的前提,在于共通的意义空间 2.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

(1)创始人:20世纪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学者布鲁默(集大成者),西布塔尼.特纳等学者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

(2)根据布鲁默的说明,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三个基本前提:(1)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 (2)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3)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例如:拦车救狗因此,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主要概念 (3)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

(个人社会化过程)自我:1.主我:个人的主体意识 2.客我: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的得到)

总结:1.主我、客我与自我对话、互动2.客我可以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也可以改变客我,二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1.象征符体系来源于社会生活,它通过形成文化秩序也会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2.象征符体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旧符号会被改造,新符号会被创造 3.现代社会的象征符

(1)象征符充斥生活(2)生活空间转变为意义空间和符号空间(3)法国学者鲍德里亚指出的“消费社会”,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4)在消费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或生活领域都充满了象征符

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

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和组织(大众传播)

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3.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和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媒介技术手段:报纸电视媒介组织:电视台广播台) 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1.传播过程的直线传播

(1)拉斯韦尔5w模式(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效果

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局限性:虽考虑到了受传者的反应效果,却没有提供一条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劝服性) (2)1985年布雷多克提出了7w模式

Who say t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在什么情况下为什么目的取得什么效果

(3)美国两位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1949)提出了一个过程模式

讯息信号接收到信号

信源→→发射器→→噪音(让我们意识到传播过程中会出现干扰因素)→→

讯息

接收器→→信宿(机器媒介系统)

局限性: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固定传受双方的身份,没有体现传播的互动性质 直线模式缺陷:(1)它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2)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3)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干扰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e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提出新的过程

下图为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讯息

(3)编码者→→(1)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 (2)释码者人际传播(2)释码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

(1)译码者←讯息←(3)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 该模式的特点:(1)无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双方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2)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缺陷:

①它能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

②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2)

搜索更多关于: 传播学概论 的文档
传播学概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mw6j4o4fl4zk8m0i2g7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