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和重要创新,是构建了“教读—
—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结构,意在连通课内外阅读,整合单篇 阅读与整本书阅读,深入融会阅读的方法与策略,构建阅读教学内在的知识和能力 体系。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是语文部编版教材八上第四单元的一篇带星号的 自读课文,同时它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回忆性散文。所以教授此文必然要在课堂上 体现出“自读”而非“教读”的独立课型,凸显它自读的活动,使学生在自读后能 获得更多的阅读方法,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学习者,并且又要兼顾散文的“本体” 教学特征,不仅让学生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且要通过品味它们进而 去触摸写作者,触摸作者的情怀,体察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量与感悟。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经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
了一些基本的了解,但学生理解能力不强,生活感悟有限, 同时散文作为一种文学 性体裁,美感有余趣味性可能稍欠,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重在引导其自读学习的过程。
【学习目标】
1.通过略读全文,找出文中叙写的雨季中的景、事、物、人,体会课文形散神聚的 特点。
1
2.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平淡质朴家常的语言特色,以及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 到眼光。
3.体会作者对昆明的真切怀念,理解作者闲适自由、平淡如水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1.通过略读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与昆明雨季有关的景、物、事。
2. 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平淡质朴家常的语言特色,以及从“凡人小事”发现美的独到眼光。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怀念,理解作者闲适自由、平淡如水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
教师引言: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昆明的雨》。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本堂课的自读学习任务单。 【屏显】“走进汪曾祺”自读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一 你想读出什么味道? 学习任务二 你能读出什么味道? 学习任务三 你还能读出什么味道? 2
学习任务四 你还想读出什么味道?
【起】你想读出什么味道?
学习任务一:用你喜欢的方式朗读标题,捕捉感觉,说说你想读出什么味道?
明确:依据学生对标题的初步感知,谈出感觉即可。例如:我想读出诗情画意、绵长、清新、温和、怀念……
【承】你能读出什么味道? 学习任务二
1.请同学们按照老师提供的小贴士略读课文,说说你能读出什么味道?
【屏显】小贴士:略读也叫跳读或浏览,是指阅读时只注意文章的关键部分(如标题、首段、末段、每段的关键字、词、句等),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文章内容的一种方法。如遇到不懂的字、词等,可以暂时跳过,也不必追求对所有细节都能理解。
明确:我能读出内容上的味道——作者依次描写了昆明的雨季、仙人掌、菌子、杨梅、苗族女孩、缅桂花、房东等。
我能读出情感上的味道——作者对昆明的雨以及昆明的思念和喜爱之情。
2.那么语言上的味道呢?请你比较下列三句写景诗句,哪句的语言风格与表达的意境和汪曾祺的《昆明的雨》最接近?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
3
明确:我能读出语言上的味道——陶渊明的最接近,他们的语言风格都比较平淡、朴实、贴近生活、有乡土味。
3.汪曾祺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下面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仔细揣摩汪曾祺语言文字的独特方式,品味汪老的平淡、自然、家常的语言魅力。(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屏显】
语言特点: 典型语句: 我的品析: 明确:请学生读自己的品析结果,并通过朗读来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4. 文学作品的一部分生命就存在于它的声音里,存在于声母、韵母、声调、轻重缓急等语气、语调里。所以品析语言必然需要朗读。请你完成以下朗读设计。(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屏显】
例如:① 这种东西也能吃?! ② 这东西这么好吃?!
这两句话标点和句式相同,但表达的情感完全不同。 A.品读语气和标点
(1)我们不妨可以各在前面加一个语气词:
① ②________
(2)试从“?!”入手来体会汪老不同的情感。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