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自清散文的“美”
摘要:朱自清作为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散文大师,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散文构思精妙,设眼有致,线索纵横贯穿,使得文章结构呈现出一种天衣无缝的美;在情感方面,无论是叙事抒情、描写抒情,还是议论抒情,都能做到情景交融,追求一种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还有朱自清的语言文字也是一大特色,口语化的艺术、遣词造句的艺术,加上他独特的表现手法,让朱自清散文读起来细腻深沉,形象逼真,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总之,品读朱自清的散文,犹如欣赏一件美幻绝伦的艺术品,字里行间无不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结构美 情感美 语言美
翻开中国现代散文史,迎面而来的是一阵阵清新隽永之风,犹如打开一幅温润典雅的美丽长卷;而其中最能沁人心扉的篇章应该是属于朱自清先生的。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 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历史文化名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是深远的影响。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从此开始走上文学道路。初入文坛,朱自清是以诗出名的,还发表过长诗《毁灭》和一些短诗,收入《雪朝》和《踪迹》。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起,朱自清致力于散文创作。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以“五四”时期的成就为最高,影响最大。而作为“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又是这一时期实绩最大,成就最高的,可以说他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以“美文”创作的实绩,彻底打破了复古派认为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他在古典文学的基石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散文风格,为白话美文提供了典范。纵观朱自清的散文,构思缜密,结构精巧,语言凝练,情感真挚;细细品读,字里行间都充满着诗意美、绘画美、音乐美??可以说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赏析这种文学殿堂中纯粹的崇高的“美”。
一、朱自清散文的“结构美”
散文,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散文在形式上比较松散,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应该是“散”与
1
“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这也是散文的艺术魅力所在。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亚里斯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的分别在于,在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一体”,朱自清散文的结构展现出一种巧夺天工,浑然天成的“美”。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1.“文眼”的巧设
“文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它是作者经过艺术的概括与集中,把作品的思想与形象辩证地统一起来的“凝聚点”。围绕这个“焦点”,或者说是“文眼”,把零散的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或者把纷繁的内容集中到某一点上,使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高度凝聚。清人刘熙载云:“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顾之,在篇末则前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只有“文眼”合理巧妙的选择与安设,主旨才会鲜明突出,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严整。
《冬天》是朱自清散文中题材最散的例子,全篇三大段,似毫无关联,第一个冬天写儿时的一个冬夜,自己和兄弟们一同围着大火炉等着父亲给煮豆腐吃的情景。第二个冬天,写自己同两个朋友相约,月夜游西湖,风月灯影,兴致很浓。第三个冬天,写自己一家四口人住在台州脚下,冬夜不大冷,很静,全家和睦的温暖气氛。三段故事,人物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只取季节的相同,但内在线索是写冬天里作者感到的人情之暖,父子间、朋友间、夫妻间的深挚情感,写这种情感有何意义,文末有一句极为重要的话,“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全篇纵意漫笔,只有一句话串起了所有的材料,三段都写冬天,落笔归结为温暖,写的是人情的暖。很明显,作者把“温暖”作为文眼。在旧社会,作者感受的“外边”、“老是冬天”是一种心境的反映。冷酷、阴森的确是反动派统治下旧中国的实际,而只有亲人朋友在一起时才有春天样暖融融。三件小事顾注后篇的文眼“温暖”,所以全文并不松散,它是一个整体。
散文名篇《春》中,作者先用“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来写出人们对于春的热切企盼,其次又简笔构画出春天的轮廓,后又从轮廓到局部,推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依次写来,从各个侧面工笔描绘春天的勃勃生机,展现了色彩缤纷、春满人间的巨幅图景,表现了作者因春之来临的无限兴奋情怀。最后从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