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文中两次出现“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有何作用?(4分) 14.文章的标题是“跟着炊烟回家”,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中国作家缺了什么
徐上峰
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这当然有东西文化差异的因素。但如果仅以文化差异来解读,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我以为,中国作家在世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缺乏,与中国作家的作品存在两个缺点有关。其一是缺乏人文主义关怀。翻开近年来世界文学中的一些重要作家的作品,会发现他们的作品中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虽然他们的作品大多数着力小人物、小事件、小地方,但却有很强的时代性以及宽泛的代表性。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作家耐得住寂寞,能够在写作方向以及题材上坚持多年甚至几十年不动摇。
中国作家的另一个缺陷是,作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小。中国作家写故事很有一套,很多作家写故事酣畅淋漓,但看多了就会觉得,他们几乎把故事写完了,没有留下可想象的空间。文学作品鼓励“合理误读”,从文艺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被允许的。在一定范围内,允许读者有自己的思考,让读者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将他们的想法带到作品中去,对作品进行解构与再创造。因此,对同一文本的阅读,读者的阅读结果不尽相同。
结合中国当代作家来说,他们喜欢将故事和盘托出,事件和文字传递的意义是单一的,读者看这类作品可以一目十行,并不影响阅读效果。文学批评家认为,“文学文本的背后,总有作者的意义存在,而这个作者的意义是多元的”。遗憾的是,在我们当下的文学作品中,很少看到这样的作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其它元素都是固化的。
海明威在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及“冰山原则”,他认为:“冰山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故事传达给读者的就是“八分之一”,剩下的“八分之七”则是思想性的东西,需要读者的再思考。一部经典作品应该有丰富的寓意。在茨威格的作品《看不见的收藏》里,我们透过那位失明老人在穷困潦倒的际遇中,依然关心自己的收藏品,发现德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最为艰难的时候,国民对艺术的追求依然没有丧失。他所收藏的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看不见的财富,即伟大的民族精神——只要信仰还在,民族复兴就有希望。
文学具有相通性,虽然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中国作家证明自己的惟一方式,但不解决上述两个缺陷,中国当代文学在文学史上将是欠缺分量的。
15.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作品包含哪些特点?(6分)
16.为什么说“文学文本的背后,总有作者的意义存在,而这个作者的意义是多元的”?(6分)
17.通观全文,概述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6分)
七、作文题(70分)
18.疏,是一个含义丰富、适用范围极广的词。疏,既能诠释事物关系,又能演绎人生志趣;疏,既能观照现实生活,又能展现审美追求。疏,在诸多层面上引发我们不同的思考与感悟。 请以“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南通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臣光曰: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20.从体例上看,《资治通鉴》是一部怎样的史书?(2分) 21.司马光这段话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家》中,大儿子觉新喜欢表妹梅,二儿子觉民喜欢张姑妈的女儿琴,三儿子觉慧喜欢丫环鸣凤,可他们都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美好的爱情全部落空。
B.《雷雨》中,作者运用“回顾”和“穿插”的表现手法,将“过去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交织在一起,使剧本结构紧凑集中,矛盾冲突尖锐激烈,更能吸引读者。 C.《欧也妮·葛朗台》中,围绕葛朗台投机暴富这一中心,以其专制所掀起的波澜,银行家和公证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欧也妮的爱情悲剧这三条线索展开情节。
D.《凤凰涅槃》中,凤凰自焚重生的传说,隐喻了“五四”青年毁弃旧我、重塑新我的精神,表现出一种与旧世界彻底决裂,与一切共同毁灭的决心和气概。
E.《红楼梦》中,黛玉刚进贾府时,给众人留下的印象是“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这和她给宝玉留下的印象有所不同。 23.简答题(10分)
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将计就计三气周瑜,请概括其中一个故事的相关情节。(5分) ⑵《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结合人物形象,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林语堂通过他的英文著作,让西方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留下了深刻、美好而又持久的印象。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院士马悦然原本打算在瑞典高中教拉丁文和希腊文的诗歌散文的,林语堂的书使他走上了研究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路。
马悦然是透过林语堂的著作去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他在纪念林语堂的文章里,长段地征引了小说《京华烟云》中对北京近乎完美的叙述。1980年,马悦然到了北京,但找不到林语堂笔下的古都了。于是他大为悲恸:“真的哭得出眼泪。那时的北京完全不像林语堂先生所描写的城市。”这种催人泪下的力量正是林语堂在给郁达夫的信中所说的“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透过这种文学的力量,林语堂在读者的心目中为北京的事事物物铸就了一种永恒的形象,这个形象不因时间之推移而稍有改变。马悦然的眼泪,说明了林语堂文学技巧的成功,也说明了他为林语堂所误导。当然,林语堂绝非有意误导,而是读者情不自禁地受了他的催眠。林语堂笔下的北京是林语堂心中的北京,感受和真实的存在之间当然是有距离的。
永恒的形象常使外国人怀着看博物馆的心理来看中国,结果真实的中国反而成了一定的虚幻,而心中的形象反而成了真实。林语堂的著作常能使读者发“思古之幽情”,感到当前的种种都是过往的一种堕落或变形。
24.简要概括林语堂的作品对马悦然的影响。(4分)
25.根据文意,分条陈述林语堂作品中“永恒的形象”的特点。(6分) 26.如何理解“当前的种种都是过往的一种堕落或变形”这句话的含义?(5分)
南通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语文Ⅰ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C(3分)(A项“着落/着手成春”、B项“闪烁/众口铄金”、D项“给与/供应给养”:读音相同)
2.A(3分)(B项,搭配不当,“治理??问题”;C项,语序不当,应将“自从”调至“新生代农民工”前;D项,成分残缺,“呈现”后残缺了宾语中心词。)
3.(4分)①控制温度(2分) ②瞄准感染区域(1分) ③破坏DNA结构(1分)
评分建议:若过程的先后顺序表述有误,则不得分。若将“控制温度”答成“降低温度”“保持低温”之类的,得1分。 4.(5分) 【答案示例】
点评①(橡皮人):多与同事交流,增强团队意识,保持对生活的热情。 点评②(考碗族):对自己职场的规划可以多种多样,各行各业都有“金饭碗”。 点评③(奈特尔家庭):事业不是生活的唯一,感受生活,享受亲情,人生会更美好。 评分建议:点评有针对性,2分;有“劝勉”或“警醒”意味,2分;语言表达顺畅、准确,1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3分)C(膺:接受、担任)
6.(3分)B(②指有余闲写作 ③指写作的背景 ⑥与作品散失无关)
7.(3分)C(错在“以及编订诗集的艰难,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这里列举的目的在于表明编订诗集主要是为了以诗记史,以诗明志。)
8.⑴(3分)先父担心我荒废经史(的学习),多次拿这件事来告诫(我),(我)于是停止写诗(或:放下笔不再写诗)。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以为:以(之)为,拿这件事,1分;辍:停止,1分。 ⑵(3分)只是过去的诗作不能再查考(或:再也找不到了),所以编订的难度几乎像(恢复)《广陵散》一样。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独:只是,1分;考:查考,查找,1分。
⑶(4分)(杜甫)在蜀地漂泊奔波,(始终)没有荒废诗歌创作,从那时到现在,他的诗都被称为诗史。
评分建议:语意通顺,1分;流离蜀道:句式(省略+倒装),1分;风骚:诗歌创作,1分;名:称,称之为,1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⑴(3分)夸张、比喻(1分)。传神地显示了草拟文书时笔走龙蛇、倚马可待的超人才气和踌躇满志的精神状态(2分)。
⑵(3分)天刚黎明,寒气侵人,披着铁甲的战马已嘶鸣起来,奔赴战场;黑夜里,狂风呼啸,怒涛翻滚,高大的战船正在抢渡(2分)。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两军交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1分)。
⑶(4分)上阕,以李广自况,表达了虽有战功却不获封赏的怨愤之情(2分);下阕,通过叙写温书、课子、懒得整理旧时诗文疏奏等貌似闲散的生活,表达了英雄失路、壮怀难伸的隐痛和酸苦(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8分)⑴濯清涟而不妖 ⑵猥自枉屈 ⑶赢得仓皇北顾 ⑷潦倒新停浊酒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