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常考知识点总结汇编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1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1. 孟德尔遗传实验运用了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 假说演绎法 ,
其一般过程是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说(假设)、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1) 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实验
2) 假设推理
① 物的形状是由 遗传因子 决定的; ② 细胞中遗传因子是 成对 存在的;
③ 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 分离 ,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④ 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随机 。 3) 实验验证——测交实验 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1) 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豌豆 自花 传粉, 闭花 受粉,自然状态下是 纯 种;品种 多 ,差异大,
相对性状 明显 ,易于区分。
(2) 由 一对 基因到 多对 基因地研究方法。 (3) 应用 统计学 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 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
四、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在 减I后期 (时期), 等位 基因随着 同源 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基因分离定律的应用: 1、指导杂交育种:
第 1 页 共 15 页
原理:杂合子(Aa)连续自交n次后各基因型比例 杂合子(Aa ): (1/2)n 纯合子(AA+aa): 1-(1/2)n (注:AA=aa)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二、 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 分离 是 互不干扰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 相同性状 的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 不同性状 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1)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在 减I后 ,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 基因随着 非同源 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2)(注意:非等位基因要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才满足自由组合定律) 三、自由组合定律两种基本题型:共同思路:“先分开、再组合”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 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期: 细胞质 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第 2 页 共 15 页
?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 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 2 种精子(卵细胞);
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 2 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 1 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
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
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n
第 3 页 共 15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