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思想视域下的我国当代生态文明研究
摘要: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以来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这是人类在发展要求与发展困境的矛盾体现。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揭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所蕴藏的危机,基于这个理论形成了马克思生态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及了从根本上与社会主义相契合的生态文明概念,生态文明是超越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人类发展的新阶段。现阶段,我们虽然意识到了生态问题的存在,但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还在愈演愈烈。众所周知,马克思生态思想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其中包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利用科技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注重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等思想和观点。因此,我们要全面认真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生态思想,根据启示来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难题。本文认为,深入学习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科学内涵、基本特征和当代意义,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我国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观、生态文明、启示、科学内涵、当代意义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内涵与主要观点
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强调了人在维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的作用和地位。马克思认为自然是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客观世界,历史性、实践性等是自然的特性。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生态思想认为,有能力从事生产实践的人,也就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显而易见,“人”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关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观点吗,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
首先,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统一性。人与自然是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因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先于人类和人类意识而存在的自然界。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
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与此同时,人类的发展受自然界的制约,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出现的产物。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活动的过程中,逐渐的认识自然和自然规律,无数残酷的事实和例子告诉人类随心所欲只会自食苦果。同时,人类的社会实践不能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否则不但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生态环境的恶化。渐渐地人类提出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尊重自然、开发自然、保护自然,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其次,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劳动实践相统一。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界通过劳动实践联系起来。在实践过程中,人与自然发生了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这是一种以劳动实践为纽带联结起来的对象性关系。劳动是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辩证统一的中介,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人与自然不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是和谐统一的。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必须从自然界获得必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和能量来维持生存和发展,这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同时,人类通过实践认识和改造自然,为人类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生存空间和条件,这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发作用。但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一切活动都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如果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活动中违背自然规律,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所以人类要想达到改造自然界的预期目的,就必须在认识自然规律和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来开发、利用和创造自然界。
再次,人 、自然 、社会的系统关联性。人类和自然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类为了生存和生产,会用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这样便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之中,实现了人 、自然 、社会的系统关联性。只有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与社会关系的范围之内,人们才能进行生产活动,人们通过劳动与自然界进行各种物质交换活动的同时也是社会与自然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产生关联性的过程 ,因此,人 与自然 、社会具有系统的关联性。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特征
带有鲜明特色、具备完整体系的马克思生态思想深深的融入到了马克思、恩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格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自然观和科学观之中,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世界观。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六个辩证统一和两个高度重视。
第一,主观和客观的辩证统一。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这总是一样的,这里已经出现了统一。”2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实践建立起来的关系,有意识、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这关系中的主体,人的认识以及人实践的对象就是客体。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者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也受客体的制约。实践中的人类有受动性的一面,因而我们在实践中必须以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我们必须时刻记住,人类不应该以统治自然界或者征服自然界为自豪,而是要在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中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发展自己。
第二,两种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即指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辩证统一。自然生产力是指在未经人类加工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如土地、气候、矿藏、山川、河流等等;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基于自然生产力通过自身劳动创造出来的,包括社会改造自然的能力和人类的劳动产品。很显然,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基础和前提条件,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换句话说,所有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资源和环境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负效应,社会生产力对自然生产力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三,两个“中心”的辩证统一,即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从字面上来看,人类中心主义的中心是人,衡量尺度也是人,一切以人为中心;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反,认为人与自然万物的地位是平等的,坚持人与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切以自然为中心。马克思生态思想主张“人类中心”和“自然中心”二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不同于单纯的“人类中心”或者“自然中心”,是单纯的“人类中心”或者“自然中心”的升华和发展。马克思生态思想认为,应该实现这个两个“中心”的有机统一,实现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人的价值和自然的价值,最终实现的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第四,两类循环的辩证统一,即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辩证统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为生态循环提供了一个依据,他说“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
2 马克思.经济学手稿[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版),1995:26.
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无限循环的经济系统的循环方式。通过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运动中的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研究,马克思利用物质循环利用原理告诉我们自然循环和经济循环之间存在必然的、内在的联系。而这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在今天的意义就是,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社会、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第五,两类矛盾的辩证统一,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与社会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深层次和根本的原因,要想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和和谐,就必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协调。
第六,斗争与合作的辩证统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双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斗争与合作的关系。我们既要看到斗争又要看到合作,做到斗争与合作的辩证统一,反对片面的看事物。
第七,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及其应用。马克思、恩格斯高度的赞扬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给人类文明带来的进步,正如马克思自己所说的那样:“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提出了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废弃物的利用率,因此,当代社会,我们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及其应用,节约和再利用自然资源。
第八,高度重视理论思维对于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恩格斯曾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上科学的各个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3。理论思维对知道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轻视、忽视甚至是无视理论思维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人民的素质提高,进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
(三)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劳动实践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了马克思生态思想体系。马克思生态思想对于现代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代价值。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指的是经济方面的发展和
3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0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