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对策初探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22:02:0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全国大力实施“经济强镇工程”,加快城镇化步伐,已经出现了一些发展态势良好的农村城镇。只要因地制宜地大力扶持,假以时日,小城镇建设吸纳劳动力转移的预期效果必将发挥出来。

3、私营、个体及混合所有制等非国有经济是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

一方面,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国有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逐年减少。国家统计局2002年统计资料反映,全国国有单位从业人员7163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8.9%;国有单位自1996年始从业人员逐年减少,2002年较1995年减少了4098万人,年均减少585万人。全国集体单位从业人员1122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5%;集体单位自1992年始从业人员逐年减少,2002年较1995年减少了2506万人,年均减少228万人。 而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逐年大幅度增加。私营、个体所有制自1992年始得到了跳跃式的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大大增强。1992—2002年全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从68万人增加到1999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上升到8.1%;个体单位从业人员从692万人增加到2269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上升到9.2%;混合所有制等其他非国有单位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的从业人员达到了12227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上升到49.3%。私营、个体等非国有经济发展飞速,将成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渠道。 据测算,2005年全国城镇非国有经济约创造了1850万个就业岗位,消化了国有和集体单位减少的800万个城镇就业岗位后,还为城镇净增加了

21

1000万个城镇就业岗位。

4、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潜力所在。

劳动密集型产业以体力劳动或服务为主,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而对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的要求相对较低。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下,缺乏资金技术,适宜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劳动。我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无论是为他人打工或自营劳动,绝大多数从事与体力劳动紧密相联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载体。

第二产业中劳动密集型行业接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重大。 2005年我县外出务工半年以上的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达到了61.4%;其中,从事工业的劳动力达到了31.2%,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达到了26.4%。

第三产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大潜力所在。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旅馆业、居民生活服务业等一大批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增加就业岗位的能力。近几年来,全国第三产业新增就业岗位逐步增多,1997—2005年平均每年新增了800万个就业岗位。

5、中小企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经济载体。

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单位主要是中小企业。据潼南县统计局调查,2005年末在潼南县为法人或自然人打工的农民工中,在企业规模不到20人的企业打工的人数占34.9%,在企业规模100—499人的企业打工的人数占

22

12.8%,在企业规模达到500人以上的企业打工的人数占17.2%。

中小型企业就业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就业增长幅度。据国家统计局企调总队2003年全国2262个企业的专项调查资料调查, 2003年各类企业的从业人员数比上年增长了5.0%。其中,大型企业从业人员数仅增长了4.4%,中型企业从业人员增长了8.2%;中型企业从业人员数的增长高出大型企业近4个百分点。

乡镇企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最多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保持快速增长,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逐步增强。2005年潼南县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3.1万人,占全县乡村非农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达到了27.4%。

(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思路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又是一个长期性问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本思路有四条:

1、劳动力转移是最终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手段。通过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着力扩大劳动力需求,减少农村人口及劳动力;通过推进就业市场化,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畅通转移渠道。

2、提高农业内部就业质量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本手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将会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在可以预期的时期内,大量农业劳动力难以转移到非农产业,仍然会滞留于农业。应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改善农业生产经营环境,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收益率,提高农业内部就业质量。

23

3、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导致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基本原因是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劳动力供给过剩且素质低下。劳动力素质是影响社会科技进步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劳动力就业能力与劳动技能的决定性因素。控制人口增长及未来新增劳动力的数量,提高劳动力素质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一项长期战略。

4、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缓解就业矛盾。农村容纳的劳动力严重过剩,在短期内不可能全部实现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仍会滞留大量的人口和富余劳动力。为了缓解就业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兼顾社会公平,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生活困难和后顾之忧。 (三)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对策

1、大力推进工业化,壮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载体。

工业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是决定非农产业规模与劳动力需求的基本因素。加快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要实行扩大就业政策,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和推进工业化,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壮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载体。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非农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需要,必须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臵的调节作用。要

24

搜索更多关于: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对策初探 的文档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及对策初探.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nhif4wh2h1h1yk7prru_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