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改中探究性课堂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莆田第八中学 李振宇(13003856618)
【内容摘要】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在培养判断思维、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力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本文强调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意义,着重论述了高中地理新课改中构建探究性学习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
【关键词】高中地理 构建 探究性 教学模式 实施策略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成为高中地理新课改的核心。自主探究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这种思想与新课标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在高中地理新课改中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主动的愤悱心理状态,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高中地理新课改中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可概括为:创设情景——激活思维、提出问题——探究思考、反馈校对——分析评价、拓展延伸——深化总结。
1.创设情景——激活思维
创设新情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开展探究性课堂活动前提条件。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并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重现学生经历过的事物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创设情景、对现场、实地加以利用并稍加气氛渲染,变成贴近实际生活,适合于教学内容的情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认识兴趣,入手揭示课题。学习洋流成因前,引导学生回忆风吹湖面情景;学习季风环流时,引导学生回忆夏日游泳时沙滩与水体温差、冬日洗脸时自来水温度与水龙头的温差等,都会产生很好的学习效果。
2.提出问题——探究思考
1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用探究式的方法来学习,提出一个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这需要有非常高的素养,也是探究能力的重要体现。这里的问题可由老师调查了解后给出,主要是教师要规划好去探究哪方面的知识,可由教师给出相关的几个问题,也可由学生自主提出来具有价值的问题来。
例如,近几年春天,华北、西北、东北等地区频繁出现的沙尘天气,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危害。这对我们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来说也是一个极其重要问题。这是一个出探究性的问题:①从我国的气候现象提出问题,如“北方为什么春季多沙尘天气?”②从西部大开发来提出问题,如“目前,西部大开发是全国都在关心的热点话题,西部的环境与发展,两者关系如何权衡?是继续以牺牲环境作为快速发展的代价,还是先生态还债,再谈发展?”③从未来发展望角度来提出问题,如“明年北京不再有沙尘”??等等。另外,地理方面常有的问题,如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等都能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来。
3.反馈校对——分析评价
此阶段是针对同一问题多种思想或观点的交锋,学生以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前提。教师在这阶段的操作要点是迅速转变角色,由上一阶段是学生学习的高高在上的指导者,转变为与学生地位平等的“朋友”或“敌人”。为什么需要教师通过转变角色来引发思想交锋?我们知道,学生因原有认知基本相同,所以思想基本是在同一层面,要想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就需要教师把自己较深入的观点抛出作为讨论的“铺路石”。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持自己观点,也可以对学生观点进行完善或补充,还可与学生持相反观点。不论教师角色如何,引发学生步步深入的思考问题是根本。同时,也使学生对教师新角色认同感,从而敢于充分、大胆发表个人意见,形成各抒己见的研讨氛围,由于学生受到知识、能力的局限,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不够。因此其观点不可能一步到位。在教师多次指导、认真听取他人意见、激烈的辩论后,教师在操作上通过新问题、实验、游戏的等多种形式启发学生主动反思,“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的修正、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学生能够承认自己观点的不足,甚至错误,是个痛苦的矛盾冲突过程,但更是个勇敢的过程。因此需要教师在态度上积极鼓励、肯定学生,要有针对性或个别辅导,还要引入相关的学科知识,并介绍一些新的学科方法,
2
来帮助学生对问题形成较全面、深入的认识。
4.拓展延伸——深化总结
如果说课堂是艺术的殿堂,它留下的应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如果说课堂是科学的殿堂,它应是开放的。45分钟的时空有限,但学生思维的时空是无限的,老师应善于深刻感悟,刻意策划,将学科理论引向教学实践,或将有限的知识引向无限的认知时空,时刻让学生既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不竭的渴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的艺术是一门不断让学生困惑的艺术,也是让人在困惑中走向成功的艺术”。如学完“地球运动”时,可以设问“假如地球自西向东转,会产生哪些有趣的现象?”来结尾。学完“宇宙中的地球”时,可以设问“假如地球自东向西转,会产生哪些有趣的现象”;学完“地球在宇宙中”时,可以教材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示意图为素材,探讨之间的定量关系;学完“大气运动”时,可分析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将学生引向科学探究的殿堂。
二、高中地理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1.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营造和谐民生的探究氛围。 教师观念转变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传统教育中的教师是权威,对学生缺乏应有的关爱与尊重,更缺乏双方的互动与合作。新的教学理念呼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及民主与平等。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极其丰富,课堂环境和活动的深刻变革,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在师生角色上,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合作者,或是扮演“顾问”的角色,让学生充当探究活动真正直接的参与者是,是问题及其结论的发现者,学生之间的交流切磋、启发有着重要的作用,探究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消除畏惧、活跃思维、发展个性。课堂上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言,不断质疑,不断讨论,不断反思。例如复习“地理时事热点”专题时,教师完全改变主讲的角色而担当组织课堂的幕后导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充分让同学们根据平时所看到的报刊、杂志、电视新闻,介绍近一年来国内外重要时事,说明哪些是与地理有关的?发生在哪里?那里的区域地理特征?这样可以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讲自己的身边随时随地都存在与地理有关的知识。然后,再挑选比较典型的例子指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让学生在分析中学会思考,获得成功感。学生在相互谈论中学得知识,既向别人展示了才华,
3
又向从别人身上和老师针对性指导中学得知识。
2.创设地理情景,设置适当问题,铺设自主探究学习的平台。
创设情景是铺设自主探究平台的前提。情境认知是一种基于“学习是知识的建构”隐喻,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情境学习强调在富有兴趣的真实背景中,通过问题解决等实现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如学习“人口问题”有关知识时,教师可先放映一段“美国科学家把探测器发送到火星上,试图在火星上开发人类新的居住地” 的录像让学生观看,教师提问“人类为什么要研究火星,寻找人类的居住地?”学生观看后,非常感兴趣,自然就体会到只有地球是人类生活最适合的场所,而人类想开发新的星球成为居住地的原因是地球人口增长太快了。这样,学生在学习“人口问题” 的课题中得到了自我发现。这时学生探讨变得积极而主动,引发出人是社会生产的第一要素,但是如果人口盲目增长,超过社会经济的承受限度,则会给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带来许多困难。接着,教师出示“交通赌赛”、“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有关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图片,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人口增长过快带来问题的认识。
3.精心设疑,适当启发诱导,架设自主探究学习成功的阶梯。
将教学内容激活并转化为一系列“问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探究性提问,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高水平思维,这是自主探究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设疑诱思,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顺利进行起抛砖引玉、架设阶梯的作用。教师备课时,重点不仅要准备自己如何讲述,而且要着重设计如何让学生活动,提出有障碍、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说理、析事。上课时,教师不是当讲解员,而是当“导演”。发挥主导作用,进行组织、调控、点拨、引导,让学生当“主角”,参与认知活动,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究的成功者。教师在层层深入中揭示矛盾,并引导学生进行思维以解决问题。例如:学习“交通运输网中的点”一课中,可借用上海港口的建设,设置如下问题:说一说,上海港的地理位置?上海港所处地区属于哪种地貌?这种地貌对建港有什么优缺点?上海港水域陆域分别指哪些地方?有何作用?怎样形成?
4.尊重学生个体,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4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就倡导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差异、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失的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耐心观察和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因人施教加以引导,对学习好、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教师应适当增加学习难度,适度进行表扬,抑制他们盲目自满、骄傲的情绪;对胆子小、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教师要付出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多给他们具体指导和帮助;对基础较差、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则要适当降低要求,因人而异,有易而难,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其产生上进的动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5.关注现实,聚焦热点,寻找自主探究学习的切入点。
“关注现实,设置情景,考查能力”已成为地理高考的一大特色,命题多以人们所关注的现实问题与社会热点为切入点,突出反映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意识,强调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要筛选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把能体现地理学科价值的热点、现实问题引人课堂,把现实问题和教材知识结合起来,寻找结合点,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拓展能力培养的空间。
总之,高中地理新课改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自身魅力,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探究空间,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课堂教学活动中真正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适应高中地理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主编) 《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北京大学出版社 2.马云鹏(主编) 《中学教育科研方法基础》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徐玮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重庆师范大学杂志社《地理教育》 2005年第4期
4.施冬梅 《新课标下学习方式的转变》 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5年第10期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