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高考 物理
属于城市化阶段,使我国城市等级提高,数量增加,A错;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仍然是城市化阶段,B错;城市数量增加,但并不代表分布均匀,C错;城镇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D对。
答案:11.A 12.D
(2020·北京西城区模拟)“城市绿心”指在城市中央或多个城市组团围合起来的绿色空间,通常兼顾有多种自然或人工绿地、水域、湿地等类型。从2013年至今,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一直致力打造“中国绿心”。据此回答13~14题。
13.长江中游三大城市群打造“中国绿心”的优势条件是( ) A.湘、鄂、皖之间,居全国中心位置 B.位于阶梯交界处,山林茂密 C.“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 D.城市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
14.图示“城市绿心”的生态效益表现在( ) A.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 B.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 C.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 D.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
解析:第13题,根据图示,“中国绿心”位于湘、鄂、赣之间,A错;“中国绿心”位于第三级阶梯,并没有处于阶梯交界处;“中国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水循环活跃;“中国绿心”所在区域的农村人口较多,城市化水平不高,城市人口应小于农村人口,工业不发达。据此分析选C。第14题,结合上题可知,该“城市绿心”主体由长江、洞庭湖、鄱阳湖组成,形成“一江、两湖”流域。该绿心主要是乡村、田园风光,周边是城市群,绿心是江、湖组成的湿地主体,建设绿心可以通过城乡间热力环流改善空气质量,缓解周边城市的热岛效应,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调节区域小气候,C对;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园艺业增加收入属于经济效益,A错;绿心的建设旨在让城乡协同发展,使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目前城市提供的服务、就业、收入等远好于乡村,故该现象不会促使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这也不是生态效益,B错;增加周边居民的休憩场所不属于生
2020 高考 物理
态效益,D错。据此分析选C。
答案:13.C 14.C
(2020·赣州模拟)下图表示四类资源型城镇的发展历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示意图。据此回答15~16题。
15.关于四类城镇发展现状的分析,正确的是( ) A.①—资源枯竭,迁入人口多 B.②—环境良好,就业压力小 C.③—产业结构的调整起步早 D.④—服务业发达,科技实力较强 16.目前③类城镇( ) A.环境污染严重 C.节能减耗成果显著
B.企业大多分散在小城镇 D.环境人口容量上升
解析:第15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类城镇资源消耗、环境负效、发展水平均下降,说明该地资源枯竭,迁入人口减少;②类城镇资源消耗、环境负效升高,但发展水平也升高,说明该区域污染严重,但经济发展快,就业压力小;③类城镇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在资源消耗、环境负效达到较严重程度的时候才开始进行的,起步并不早;④类城镇后期资源消耗、环境负效下降,但发展水平升高,说明其已经进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服务业发达,科技实力较强。第16题,根据图示可知,③类城镇的环境负效目前较低,资源消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此,目前的③类城镇环境污染不会严重;企业分布通过图示看不出;该地资源消耗依然很高,故节能减耗成果并不显著;目前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环境负效降低,故环境人口容量上升。
答案:15.D 16.D
(2020·“温州十五校联合体”联考)到2020年西安城镇人口预计达到1 100万人,并形成“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的总体布局。下图为我国西安市“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示意图,其中,新城区Ⅰ为1972-2004年规划城区,新城区Ⅱ为2004-2020年规划城区。据此回答
2020 高考 物理
17~18题。
17.推测西安市2020年将出现( ) A.“郊区城市化”现象 C.“滞后城市化”现象
B.“虚假城市化”现象 D.“逆城市化”现象
18.1972-2020年,西安市两次规划的新城区都向北迁移,其主要原因是( ) A.北部地势平坦,水源充足 B.北部科技先进 C.北部交通便利
D.北部工业发达,经济基础好
解析:第17题,根据材料,到2020年西安城镇人口预计达到1 100万人,并形成“一核五区十卫星城”的总体布局。新城区向城市外围扩散,最有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选D。第18题,西安北部科技不先进,北部交通也欠发达,经济状况欠佳。根据图示信息,西安北部靠近渭河,西安市两次规划的新城区都向北迁移,其主要原因是北部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地价低廉;北部有渭河从规划区域流过,为该区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选A。
答案:17.D 18.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