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初一下册历史1-11课复习知识点总结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13:52:4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七年级历史下1-11课复习提纲

朝代接龙:隋-唐-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并立――金、南宋对峙――元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兴亡

1、隋朝的建立:581年 杨坚(隋文帝) 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589年灭陈,南北重归统一 统一意义:(1)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2)为隋唐的强盛奠定基础。 3、隋朝的繁荣:“开皇之治”

(1)原因:主观原因——隋文帝励精图治;客观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表现:疆域( )、国力( )、经济( )、社会( )、人口( ) 4、隋朝的灭亡(618年)

根本原因 –隋炀帝的暴政 (骄奢淫逸、不恤民力、大肆兴役 ) 二、大运河

1、开凿的直接目的:加强对南方的政治经济控制;便于江南财物向洛阳、长安运输。

根本目的:巩固统治

2、概况(见大运河地图)三点 + 四段 + 五河 3、评价大运河

(1)积极方面:适应了??需要;加强了??联系;维护了??统一;推动了??发展; 起??作用。

(2)消极方面: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 三、赵州桥

1、时间、设计者:隋朝、李春;

2、地位: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四、隋朝统治与秦朝类似的表现?(P2引言)

①都结束分裂走向统一;②建立的各种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③都建有大型工程; ④不惜民力,大兴土木;⑤短命,二世而亡。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 唐朝的建立:618年 李渊 长安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 1、贞观之治出现原因:

客观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朝所奠定的基础。

主观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居安思危,励精图治,调整统治政策, (1)节用戒奢

①原因:隋朝速亡的震撼

②表现:尽量节俭;精简机构、裁撤冗员,完善隋朝三省六部制。 (2)招贤用能

①知人善任、不论资力、不计亲疏 ②沿用科举制选用人才:(P11)

A目的:培养和选拔更多的贤能之人(根本目的:巩固统治) B作用:改变了。。。改善了。。。扩大了。。。促进了。。。促进了。。。产生了 (3)虚心纳谏:任用贤才,如魏徵

(节用戒奢、招贤用能、虚心纳谏为唐太宗贤明的体现) 2、贞观之治的内容(表现):

贞观年间,唐朝政治清明,经济富裕,国力增强,百姓安居乐业,户口大增,社会治安很好,史称“贞观之治”。

1

第3课 大唐盛世

一、 女皇武则天:

1、称帝时间、国号、地位:690年、周、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 武则天巩固统治地位的措施: (1)政治:①选拔和任用人才;

②开创殿试制度,创设武举 ③任用酷吏,打击政敌

(2)经济: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生产发展 3、评价:

(1)巩固了贞观时期的统一和强盛——贞观遗风“治宏贞观”;(承前) (2)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政启开元”(启后) 二、开元之治:

1、时间、地位:唐玄宗开元年间及天宝前期、唐朝达到鼎盛阶段 2、开元之治形成的原因:

(1)主观原因:唐玄宗个人的努力

①重视用人和纳谏 (与太宗、武则天同) ②裁减冗滥官员,整顿吏治 ③主持殿试,录取人才(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2)客观原因:唐太宗和武则天的统治为之奠定了基础。 3、开元之治内容(表现):

人口千万户,钱粮富足,物价低廉,社会治安好,文化发达,中外交往频繁,国力强盛。 三、大都会长安:

1、唐朝形成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等大都市,长安最大。 2、地位:全国性的大都市、世界性的大都会 3、走在长安街头会看到:( ) 四、唐朝的衰落:

安史之乱:标志着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

【温故知新】唐玄宗前后期用人的变化及对朝政得失的影响: 前期:励精图治,注重选人、用人;

影响:天下大治, 出现“开元之治”。 后期:骄奢之心日益增长, 早期的勤政纳谏作风 逐渐退化,任用奸相 影响:导致“安史之乱”, 唐朝由盛而衰。

【武则天和唐玄宗统治时期之所以取得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共同点是什么?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共同点:任用贤人,完善科举制;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都有盛世,推动历史发展 启示:“得贤者昌,失贤者亡”。

第4课 合同为一家

唐代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一、唐与突厥的关系——天可汗——设机构管理 1、唐朝管理东突厥:擒获颉利可汗,设置都督府。(“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2.唐管理西突厥:设置 安西都护府 和 北庭都护府(武则天) 3.唐太宗被少数民族称为: “天可汗”

二、唐与吐蕃的关系——文成公主入藏——和亲 1.松赞干布贡献: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城 2.文成公主入藏:时间:唐太宗时

意义:促进了吐蕃的经济进步和文化发展,密切了唐朝和吐蕃的交流,增强汉藏两族人民友

2

好。

三、唐与维吾尔族的关系——“回鹘衣装回鹘马”——经济文化交流

①“回鹘衣装回鹘马”说明:汉回鹘关系融洽、交往多;习俗和服装相互影响;唐朝民族政策开明。

四、唐与南诏(彝族、白族)的关系——794年点苍山会盟——会盟

练习:太宗曰:“惟有魏徵劝朕?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朕从此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凡此等事,皆魏征之力也 回答:(P26问题探究)

1、唐太宗对少数民族政策是什么?开明平等、重文治施仁政 2、这种政策取得的成效?①得到少数民族的尊敬和敬仰;

②少数民族臣服大唐天子;

③汉与少数民族频繁交流、沟通,相互学习文化和相互影响。

3、魏徵指出的“中国既安,远人自服”对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影响?接受魏征的观点,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安抚政策,并赢得了拥戴。

4、“耀兵振武,慑服四夷”与“偃革兴文,布德施惠”有什么不同? 前者:武力征服,强迫人归附。 后者:文治,开明政策,吸引人归附。 五、唐朝开明、平等的外交政策带给我们怎样的历史感悟?

? 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 友好互助是各族关系的主流,各族统治者之间的战争则是一时的历史现象。

? 唐朝和各个少数民族关系和睦主要表现在:结亲、册封、经济和文化的相互影响等等。

第5课 开放时代的文化使者

一、玄奘西行

1、玄奘西行时间及目的:唐太宗年间、天竺求法

2、学习他什么精神?勇敢、专心、勤奋、不图 名利 3、玄奘的贡献:(1)把《老子》译成梵文,介绍给印度

(2)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作用) (3)译出佛经75部

4、评价:他是一位翻译家、探险家、佛学大师

二、鉴真东渡 时间:唐玄宗年间 目的:弘扬佛法 1、鉴真是以什么身份受到日本邀请的?高僧

2、鉴真对日本文化有什么贡献?(P32温故知新)

授佛经;介绍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知识;授豆腐业、饮食业、酿造业技艺。 3、日本人民对鉴真的称赞,除了鉴真本人的因素外,还有什么原因? 唐文化在日本有深远的影响。 三、遣唐使 (1)、什么是遣唐使? (2)、日本为什么会派遣唐使? 目的: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文化 (3)、派遣唐使对日本起了什么作用? P31 把中国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绘画、建筑艺术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和社会及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4)、这种交往对唐朝又有什么好处? 输入中国各类典籍, 唐吸收和借鉴外界文化 【练习】

1、 鉴真和玄奘的共同点: (1)都是唐朝的僧人

(2)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3)都完成自己的使命历经艰辛

(4)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2、P32问题探究:开放和对唐文化高度自信的特点。 3、问题: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外国人来唐朝呢?

3

(1)唐经济繁荣,吸引各国商人(主要原因) (2)唐的文化进步,吸引各国的文化使者 (3)唐社会安定,政策开明,交通畅通

第6课 流光溢彩的文学艺术

一、唐诗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现存2千多诗人的5万多首诗。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是李白:“ ”,诗的特点: 。杜甫:“ ”“ ”,为什么: 。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二人和称“李杜”。 二、书法和绘画

“颜体”指的是 ,书法有什么特点?

“柳体” 指的是 ,书法有什么特点?颜筋柳骨 影响最大的画家是 和 “画圣”。各自的特点? 苏轼称 的绘画“出新意于法度之外,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三、莫高窟:

1、位于甘肃敦煌,石窟群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2、莫高窟为什么在唐朝兴盛? ①佛教盛行,统治者支持; ②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③敦煌是中原进出西域的门户,中西交往频繁。

3、莫高窟有什么价值? 。

四、大唐乐舞:吸收西域各族和周边各国的乐舞成分,乐舞结合,风格多样,优美和谐,铿锵热烈的特色。分为软舞、健舞两种,《霓裳羽衣曲》为软舞的代表作。

第8课 北宋和辽、西夏的和战

一、北宋的建立

1、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960年,赵匡胤(宋太祖)、汴京 2、加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 二、宋辽“澶渊之盟”

1、契丹(辽)的建立:916年,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2、宋辽关系:战争——1004年,辽攻宋;议和——澶渊之盟 3、澶渊之盟的内容:P46

从民族发展角度看,双方进行议和订立和议,基本不打仗了,它的积极影响? 答:长期和平相处;设贸易市场,贸易和文化往来频繁;丰富人民经济和文化生活。 三、宋夏的和战

1、西夏的建立:1038年 党项族 元昊 2、西夏与宋的关系:

元昊学习汉文化:汉字、汉制、科举制度、用汉人担任官职,创西夏文字。 西夏攻打北宋:屡屡获胜。宋夏订立和约: 1044年 宋夏和议:内容:P48① ② 影响: ① 消极

② 积极

【练习】P49(温故知新)

北宋与辽、西夏的议和有积极意义: ①结束战争,长期和平相处。

②贸易频繁。 宋辽经济和文化出现繁荣; 宋夏议和促进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4

搜索更多关于: 初一下册历史1-11课复习知识点总结 的文档
初一下册历史1-11课复习知识点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nlge18m0x8xzko047j6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