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柳诗》)元好问说他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三十首》)陶诗除了这种基本风格外,还有一些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的诗歌。朱熹也曾谈到他豪放的一面:“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2分)。陶渊明的诗歌意象看似平淡无奇,然却创造了高远拔俗的艺术境界。其诗的主旨在于写意,在于表达自己的心志、情趣和人生体悟,而写景、叙事只是为意造境。陶诗的许多作品达到了物我合—、主客融合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做到情、景、理的交融统一。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1分)。陶渊明的诗歌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达到了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 4宋词风格上分几派?各有什么特征? 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1分)
婉约派词的特点:题材上以男女情事、伤春怨别为主,体格风调上以柔婉低调缠绵往复为极致,常常通过情景交炼的幽狭境界含蓄曲折地表达心灵深处微妙的情思,结构缜密而绮丽,具有一种阴柔之美。宋朝婉约派词人以柳永和李清照为代表. (2分)
豪放派词的特点:气度超拔,不受约束,主要是题材上纵意抒写打破“艳科”的藩篱,无事不可入,无意不可言,气象恢弘,风格雄放,笔力劲健,喜用诗文的手段及句法字法写词,语词宏富,用典亦较多,以言志抒怀为目的,表达豪放、旷达。宋代词人中,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2分).
1.简述《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1.答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由于诗歌的性质不同,其描述的内容也相应有所不同。《颂》诗主要是《周颂》,这是周王室的宗庙祭祀诗,产生于西周初期。除了单纯歌颂祖先功德而外,还有一部分于春夏之际向神祈求丰年或秋冬之际酬谢神的乐歌,反映了周民族以农业立国的社会特征和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雅》主要是主要包括周民族的史诗,还有一部分是士大夫写的反映社会内容的诗。《风》主要包括一些地方性的民谣,如表现生活气息的婚姻、爱情诗(5分)。具体地说,《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1分)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
21
日常经验。(1分)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1分)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表现个人的失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般没有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1分)
第五,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总而言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1分) 3.简要分析鲁迅小说《伤逝》中子君与涓生爱情悲剧产生的原因。
3。五四运动的口号是提倡个性解放,但在整个社会大的环境没有成熟的情况下,个性解尤其是女性的解放是不可能成功。(5分)另一方面子君和涓生自己的性格弱点,如子君沉湎于日常的琐碎,涓生的逃避对爱的理解的匮乏,也是导致他们爱情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1)指明这首诗的出处(作者,篇名,朝代)。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了什么手法? (4)从这一章可以看出全诗在意境创造上有什么特点?
1.(1)出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秦风·蒹葭》。(3分) (2)主旨是表达对伊人的仰慕、思念之情。(2分)
(3)采用了比兴手法,以对蒹葭的景色描写为起兴,引出诗人对伊人的思念之情。(2分) (4)意境矇眬,耐人寻味。(3分)
2、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指明本文的出处(作者,篇名,朝代)。 (2)本段描写了哪两种景象? (3)写出由这段话衍生出的两个成语。
22
(4)河伯为什么会“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1)出自战国中期庄子的《秋水》(3分)
(2)一是秋水暴涨的景象,一是大海无边的景象,二者是对比关系,用来说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3分)
(3)“望洋兴叹”、“贻笑大方”(2分)
(4)河伯改变观点的根本原因是他看到了大海,长了见识。(2分)
3、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1)指明这首诗的出处(作者,篇名,朝代)。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包含了哪两种修辞方法? (3)文中写了哪两种人生态度? (4)文中歌颂了屈原怎样的精神? (1)出自战国时期屈原《渔父》(3分) (2)比喻、对比(2分)
(3)本文主要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一是屈原的明辨是非、高洁自奉、积极用世,乃至宁死不折、以身殉国;另一是渔父的不问是非、明哲保身,乃至消极避世、飘然自乐。 (4)歌颂了屈原永葆高洁的志向和以死殉志的崇高精神。(2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指明这首诗的出处(作者,篇名,朝代)。 (2)这里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3)“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比喻意义是什么? (4)最后四句的含义是什么?
(1)出自东汉末年曹操的《短歌行》(3分) (2)比喻和典故。(2分)
(3)暗喻贤才尚无明主依托。(2分)
23
(4)最后四句主要表达了作者急于招纳贤才、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3分)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指明这首词的出处(作者,篇名,朝代)。 (2)本首词的主旨是什么?有何意义? (3)本首词在语言上什么特点? (4)本首词在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1)出自南宋李清照的《声声慢》。(2分)
(2)抒写了作者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景况及其内心深处的一种绝望的哀愁,反映了宋室南渡初期许多背井离乡、骨肉分离的人的共同感受,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3分) (3)有两大特点:一是运用了九组叠字,新奇独特,极富感染力;二是语言浅近,具有口语化的特点。(2分)
(4)第一开头运用14个叠字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的心态,更是千古创格。第二,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流程。(3分) 6、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指明这首诗的出处(作者,篇名,朝代)。
(2)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每个意象象征着什么?
(3)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为什
么鸟儿用的是“嘶哑的喉咙”来歌唱? (1)出自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2分)
2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