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你
——浅评林庚的《那时》
林庚先生,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1910年出生于北京.其父林宰平先生乃是有名的国学大师,通佛学,走的是宋诗一路;而林庚先生却在新诗和晚唐诗等方面颇有建树。
林庚先生于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转入中文系就读。他的文学修养与创作天赋得到了真传。林庚先生1931年开始写自由诗,是创作的初期,他不像一些诗人经历初写诗的曲折,反之则是一帆风顺,颇受好评,用林老自己的话来描述就是“感到真是痛快”。《那时》便是此时创作了的诗,后来被收录到他的第一部诗集《夜》中。林庚可以说是“象征主义自由诗”的典型代表。
林庚先生早期自由诗的创作是受现代派诗风的影响。现代诗派根植于30年代的社会人生,受益于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纯粹诗歌观念的辐照,与以李金发为首的初期象征主义倡导的“纯粹诗歌”一脉相承。
林庚先生的这首《那时》通过对纯真的儿时的回忆,体现了先生对儿童世界的赞美与怀念。在他的诗中你会到达他的世界,一个干净纯粹而又不受打扰的世界,那时只有童年的欣悦,那时有我。现实总不是那么美好,那时有我,岂不是暗示这时的我是怎样?从心理上学角度来分析,人只有在脆弱迷茫的时候,才会回想自己最欢乐单纯美好的时光,此时的林庚先生带有知识分子的“边城”心态,林庚先生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明朗而有淡淡的忧愁,可以称之为立足于内心世界的自我抒情诗。
林庚先生作为现代诗派地典型代表也追求隐藏自己与表现自己之巧妙的朦胧美。具体从表现手法上来看多运用隐喻,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实现情绪的意象化,把心中隐约的、难以描述的情绪,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将那时比作常浴明月的松、落这灵雨的水、放在海里的水晶石,纯粹自然的童真之乐,像散文一样的美,但是又因为其语言的飞跃性而不同于散文。相信读过这首诗的人会发现他的意象选取很有特色,是结合传统意象生成现代诗歌的古典意境。其中“松”、“灵雨”、“蝶”等古典意融入自由体诗中,使全诗富有浓厚的古典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林氏风格”,这一点离不开林庚先生本人对古代文学,特别是晚唐诗歌的喜爱和研究。
引起我们注意的不光是这些明快的象征、比喻,还有一些奇特陌生的意象组合使得全诗意象繁复,内涵丰富。“苍蝇”,“蚊虫”,“理发匠”,等意象的出现使美好的意境被打碎,这些意象也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常见、太平凡,陌生是因为出现在此时此境,满是不合时宜。
在品读完林庚的诗,我必须提出一点,他和我的年龄相当,我也有他对童年的情结,可如果是我写,我绝写不出这种自然而然的节奏音律美,不是格律诗的刻意而为之,而是顺其自然。
“人的娇小,宇宙的函容”这句对比,着实有趣,宇宙像我们的母亲,即使你打碎那个难看的碗,拧掉那个修容不合心怀的脑袋也无所谓,因为你是孩子,因为的娇小、率直和单纯的快乐,因为你的世界有宇宙的庇佑。林庚先生对于儿
时的回忆,或构筑孩子的想象,以此寻找人生的支撑和希望,是对现实追寻不到的美和自由的寄托和补偿。童心几乎成为诗人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感受生活的态度。他的坚守和执拗,他的朴质和直率,他的“一种若即若离的人间味”,“一种孩子似的喜悦”无不来源于此。至此也就可以言明,那个“我不回头只管往前走的”孤独的夜行者,与这个爱与美的执著歌者,是怎样圆融统一的。林庚的诗歌追求着现代人精神世界的丰富与美好,呼唤摆脱现代病,恢复和谐人性的“真人”,探索人生的终极价值和意义,为此他甘受清寒与孤独。但他的诗因之历久弥新,他的生活因此不重复单调的色彩。
“轻松里,花开结果 孩子们一声天真的爱 那时有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