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答题要点):
1、试论浮士德形象的哲学意义。 2、浮士德和靡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1、试论浮士德形象的(哲学)意义
《浮士德》描述浮士德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悲剧:知识悲剧、爱情悲剧、政治悲剧、美的悲剧和事业悲剧。通过浮士德一生的追求,歌德概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期西欧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进步人士不断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热爱生活的过程,描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浮士德是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浮士德在寻求真理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矛盾。他曾经解剖自己的内心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想同另一个分离!”浮士德既有崇高向善的一面,又有卑俗驰糜的一面。但以前者为主导。因此,他能够不断克服弱点,实现自己的追求。浮士德身上的“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与外界的矛盾,体现了歌德的辩证法思想,也揭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2、浮士德和靡菲斯特的辩证关系。
一、浮士德形象
浮士德在寻求真理和人生意义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不断追求、勇于实践、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精神内涵集中表现了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浮士德的性格充满矛盾。浮士德既有崇高向善的一面,又有卑俗驰糜的一面。但以前者为主导。浮士德身上的“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与外界的矛盾,体现了歌德的辩证法思想,也揭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反映了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二、靡菲斯特形象
靡菲斯特是同浮士德对立的反面人物,代表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资产阶级中的另一种类型,他对生活采取的是玩世不恭的虚无主义态度。
三、浮士德和靡非斯特的辩证关系
浮士德和靡非斯特这两个形象的塑造和安排体现出深刻的哲学意义。一方面,靡非斯特代表恶、虚无的“否定精神”,随时把浮士德引向堕落。浮士德卑俗的一面使他常为靡菲斯特所诱惑,但向善的主导面又决定他终能战胜诱惑,走向新的境界。因此,靡非斯特主观作恶,客观造善,是对浮士德形象的补充。
另一方面,浮士德也需要魔鬼作为不断刺激而推动的力量,来向前发展。因此,靡非斯特在浮士德人生探索的过程中,客观上起着推动的作用,使他永远不会陷于怠惰疲塌的状态。整部《浮士德》贯穿了辩证法思想。
第六章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名词解释:
1、“耶拿派”
“耶拿派”——德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蒂克等。他们以耶拿为活动中心,故称“耶拿派”。施莱格尔兄弟是该流派的理论家,在其创办的《雅典娜神殿》中首次提出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系统阐述了其浪漫主义的文学主张,强调文学创作自由,提倡个性解放,追求宗教的神秘感和象征感。
2、“海德堡派”
“海德堡派”——1805年以后,又有一批新的浪漫主义作家和学者先后聚集在海德堡,创办刊物,形成“海德堡派”。中心人物是阿尔尼姆和布仑塔诺等,他们着重搜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阿尔尼姆和布仑塔诺合编的《儿童的神奇号角》,以及格林兄弟编纂《儿童与家庭童话》,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3、《抒情歌谣集·序》
《抒情歌谣集·序》——《抒情歌谣集》是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于1789年共同出版的诗集。1800年再版时,华兹华斯写了序言,在序言中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序言动摇了英国古典主义诗学的统治,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4、“湖畔派”
“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主要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 “湖畔派”诗人厌恶资本主义城市文明,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湖区从事诗歌创作,因此被称为“湖畔派”。他们致力于描写远离现实斗争的题材,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诅咒城市文明。代表作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合作的《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为该诗集再版时写的序言,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5、“拜伦式的英雄”
“拜伦式英雄”——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以后,拜伦写了一系列长
篇叙事诗,如《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和《巴里西娜》,这些作品都以东欧、西亚为背景,又称为“东方叙事诗”。这些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作“拜伦式英雄”。他们蔑视“文明”社会,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的反叛精神;主人公往往为个人自由、爱情幸福而奋斗;他们傲视独立,行踪诡秘,奋斗没有明确的前景;最后遭到失败或死亡。
6、超验主义
超验主义——超验主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先表现为宗教、哲学思想中的改革,后扩展到文学领域。超验主义者为了摒弃加尔文教派“以神为中心”的思想,吸取康德先验论和欧洲浪漫主义理论家的思想材料,提出人凭直觉认识真理,因而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由于超验主义强调主观能动性,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基础。超验主义思想运动在文学史上也有“美国的文艺复兴”之称。
7、“美丑对照原则”
“美丑对照原则”――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其要点是:自然中的万物并非都屈从人的意志而都是崇高优美的,它们处于一种复合的状态中,“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因此,艺术无权把两者割裂开来,应该同时加以表现,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采取艺术的夸张手法,达到对美的肯定。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对古典主义的否定,《<克伦威尔>序言》成为浪漫主义的重要宣言。
8、“《欧那尼》之战”
“《欧那尼》之战”——1830年雨果创作了剧本《欧那尼》。剧本写的是十六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这个剧本从内容到形式都可以看出作者与古典主义戏剧分庭抗礼的意图。它打破了古典主义悲喜剧之间不可逾越的界限,是雨果对照原则的一次典型的实践和运用。它的上演引起了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激烈论争,最后浪漫主义战胜了古典主义。文学史上称这次论战为“欧那尼之战”。
9、“自由体”诗
“自由诗体”——惠特曼创造了后来被称为“自由体”的诗歌形式。这种被人们比做“波涛滚滚”的自由体,大量采用重叠句、平行句和夸张的形象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雄辩的说服力。这种“自由体”对二十世纪欧美以及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也起过影响。
简述题(答题要点):
1、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西方文学的主潮。浪漫主义的一个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即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
浪漫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对大自然的歌颂。他们在作品中着力描绘大自然的景色,注重人与自然的诗意的统一。
浪漫主义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将中世纪宗法社会理想化。 浪漫主义喜欢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2、《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1812,1816,1818)是一部长篇叙事诗,一共分四章。长诗主要是通过青年贵族恰尔德·哈洛尔德的游历反映了拜伦自己在旅途中的见闻,反映了欧洲十九世纪初叶的重大历史事件。
第一章开始,贵族青年恰尔德·哈洛尔德已经厌倦了生活,感到苦闷和孤独,他离开英国,作为一个“忧愁的流浪者”前往欧洲大陆旅行。在西班牙的见闻是第一章的中心,基本内容是赞扬西班牙人民的反侵略战争。第二章写哈洛尔德来到当时在土耳其铁蹄下的希腊,基本抒情主题是诗人悲叹在土耳其统治奴役下的希腊的悲惨命运。长诗第三章写诗人在比利时和瑞士的观感。基本内容是拜伦对欧洲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思考与评判。第四章的主题集中在意大利,诗人试图用意大利古代的光荣,启发当今在奥地利统治下的人民对屈辱的悲惨命运进行反抗。
长诗的基调是热爱自由,向往民主,敢于揭露,号召斗争。长诗以哈洛尔德来串联长诗的情节线索,用抒情主人公构成诗人主观感情的内在脉络。哈洛尔德与抒情主人公相辅相成,互相衬托,体现了诗人思想感情的整体。这也是长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另外,长诗结合了叙事和抒情两者之长,诗人不断地在叙事过程中插入向读者直抒胸臆的诗句,加强了长诗的艺术感染力。
论述题(答题要点):
1、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谈谈雨果的美丑对照法则及其运用 2、试述《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1、以《巴黎圣母院》为例,谈谈雨果的美丑对照法则及其运用。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在艺术上有着独特的成就,主要是多层次地运用了“美丑对照法则”,其中包括人物对比、情节对比、场景对比
相关推荐: